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说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复制链接]

1#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之中,人们都习惯了都市的喧闹,都向往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从而只有加快自己的步伐不停的奔跑,以此来追求心中的璀璨人生。

可这样的生活真的好吗?人们生活在浮华之中,为了各种目标而马不停蹄,一场又一场开不完的会议,一顿又一顿吃不完的饭局,使人们得不到片刻的安宁。

这世界不仅环境的浮华无处不在,内心深处不息的追逐和欲望带来的浮华,也令人不得安宁。人们或许可以回归大自然,寻找片刻的宁静,然而大多数时候人们身陷凡尘,无法平复内心的欲求和骚动,因为人们不懂得在喧器处为自己留一份清静。

最令人向往的清闲应是身处繁华世间,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

很多人可能认为清静是一种难耐的寂寞,但在禅师们的心中,清净是生活中难能可贵的境界。从古到今很多得道禅师远离世俗,独自在佛法中寻得了内心的宁静,这份宁静,使他们曾经孤单的内心绽放出芬芳的莲花,荒凉如沙漠的灵*注人一股清泉。

他们孤单,但并不寂寞,内心感到的只是清净。这份清净、使他们能听到落叶的声音,明白时光的絮语。

心若清净,才能有心思吃茶,才能品味出茶的清香。一个想得太多的人,心灵如同投进石子的湖面,失去了原来的平静。偶尔如此没有关系。

若常常如此,心湖没有静止的时候,人们便永远体会不到安宁。内心清净的人,不会想太多,亦不会要求太多,就像母体中的婴儿,处于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快乐无忧的境界。

心若清净,凡事简单,如此,才能尽享生命的清闲之福。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自己反而悲哀起来。这类人内心是喧器的,他们不知道清净的重要,不懂清闲的滋味。

真正的清闲应是身处繁华世间,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

真正达到佛的境界的人,眼中是没有富贵贫贱,没有生熟软硬.天下万物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的心是真正清净。没有分别的。就像六祖慧能的禅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个人的大清净,不是寂静无声、死气沉沉,而是看透繁华后的欢喜。一心清净,即使是冰天雪地、万物沉眠,心里的莲花也能处处开放。

世间熙攘喧嚣,因此世人心生浮躁。在喧嚣处为自己留一份清静,不时从热闹的俗世中退回来,调和内心,就能在纷扰中安顿自己。

相传很久之前有一位老禅师,在圆寂之前应弟子所求留下遗偈,他只留下一个“梦”字便含笑而逝。

高僧圆寂之时,一般都会根据自己一生的修行或者大悟之后的禅理为后人留下遗偈,一般以五言、四方为主,像泽庵禅师这样只留下一字为偈的实属罕见。

他在入灭之际为后人揭示了人生如梦的真谛,他一生写了上百首有关“梦”的诗和歌,其中一首写道:“人世沧桑虽有情,来去匆匆皆为梦。红枫染尽群山麓,残阳西下闻秋岁。”

生命就像是大梦一场,梦醒之后,即使头脑中还残留着梦中的些许痕迹,但是双手已经握不住一物。古人语“”,人生本来如此,世人在不可掌控的时空变迁中忙碌奔波,直至死去。

觉后为空,而未觉之时,则感叹世事无常,被莫测的命运捉弄。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留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像《佛说无常经》中所言:“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很多人由生到死也都像是在梦中一样,在其中忙忙碌碌,吵吵闹闹,煞有介事。而世间的一切,每时每刻都不断变化着,没有永恒的东西,例如人有生老病死,这些都是无常。

佛说,人生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苦的事实,而在这个苦里就有无常。无常生白发,无常催别离,无常导致求不得,无常将朋友变为冤家。捉摸不定,随时变化,这是无常,也是空。

无常就是没有永恒,同时又是永恒,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悖论,事实上并不矛盾。佛法讲“无常”,指的是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只有“经常在变”这个原则永远不变,所以无常就是永恒。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合,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人生浮泛,如梦一般,能有几多欢乐?又何必过于痴迷?

假如有一天世人能够认识并接受世事无常的事实,就能够明白自己心中的欲望皆是妄念,自己所执着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存在,想到这些而放下执着,才能得到解脱。

在浩瀚的宁宙面前,生命不过是须臾一瞬,注定要受无常红尘的颠簸。从梦中醒来,心中便会开阔明澈再无挂碍,对生死、自我也将不再执着。

人生如梦,得失如梦,成败也如梦。生而为人奋斗理所当然,但切莫超过了自己的极限,让身心难以负荷。学会一切顺其自然,有时候你所期盼追求的幸福美好,并非如心中所想一样,试着停一停想一想,便会发现,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