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舍利子到底是啥为何普通人没,高僧火化 [复制链接]

1#

我们在看一些武侠小说,或者和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时,某个得道高僧圆寂了,遗骸火化之后,骨灰里总会留下几颗晶莹的舍利子,而这些舍利子可不是普通物件,而被视为佛门的“镇寺之宝”。

那么,舍利子到底是啥?为何随着殡葬改革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去世后选择火葬,却从来没有见到过舍利子呢?难道真的只有高僧圆寂后才有?

舍利子,这个名字首先就和佛教语言有关,里面的主语就是“舍利”,在古印度语里的意思就是遗体。

古印度高僧圆寂之后,一般会走一个火化的仪式,这个风俗和我们中原地区“人死土一堆”的观念是不同的。

而出家人火化之后的骨灰,会被装入一些特定的容器里,这个容器被叫作“塔”。

舍利子既然是从“舍利”这个概念而来,那么,自然就是指的火化之后遗留下来的“子”。

这个“子”比较好理解,也就是一些质地较硬、或具有不同光泽的坚固颗粒。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一些珠子形状的结晶体。至于文学作品里的“闪闪放光”,大多是是虚构的。

虽然,我们了解了舍利子就是古人火化之后,在骨灰中发现的结晶颗粒。但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开,那就是自古至今,中原人虽然习惯土葬,但也有不少火葬的先例,为什么普通人火化之后就没有发现舍利子、或者说那样的结晶呢?

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虽然似乎都有那么一些道理,但没有一种能带给人们足够的说服力,如下这些说法,您认为哪一种说法最可信呢?

最有市场的说法,舍利子其实就是一种“结石”。

而且,这种说法还不是信口胡诌的,因为现代人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对舍利子做了全面的成分分析,发现里面的成分主要就是一些无机盐类化合物。

而结石的成分我们都知道,基本就是草酸盐、尿酸盐之类。这么一看来,两者的成分如此相似,于是便有人认为,所谓的舍利子,其实就是结石。

但这种说法的破绽也很明显,那就是很多被确诊患了结石的现代人,火化之后却也没有留下舍利子,这是最难解释的地方。

还有一种说法,说古代那些舍利子是出家人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这些饰物火化前没有取下来,火化时被高温融化之后,和骨灰里的无机元素结合,也就成了舍利子。

但是,古代出家人的火化,基本就是用木头柴火点燃,这个温度能否溶解金属饰物呢?

作为最普遍的饰物原料*金,其熔点在度左右,即使纯度稍低,也应该在到度之间。

而木头柴火堆积燃烧时,焰心的温度只有到度左右。这个温度显然不足以溶解绝大部分饰物。

因此,饰物溶解成为舍利子之说,也无法自圆其说。

还有一种说法,似乎结合了出家人的生活习惯,认为那些舍利子是主人的生活习性造成的。

因为古代出家人基本长期吃素,体内的纤维素和无机盐元素水平相对较高,在体内形成了一些磷酸盐、碳酸盐之类的物质。

同时由于出家人喜静不喜动,这些物质长期堆积沉淀,在活体内就具备了“子”的雏形,火化时再被“提炼”,最终形成人们看到的舍利子。

只是,这个说法显然忽视了那些吃素的普通人。古代生活水平低下,普通老百姓长期吃野菜,一年内难得吃几次肉,为何他们去世后就没有留下舍利子呢?

最神奇的一种说法,虽然难以辩驳,却在我们现代普通人眼里更加苍白。那就是认为舍利子是古代高僧佛法的结晶。

这里面就有一个无法解释的“佛法”,虽然能圆满解释吃素的普通人没有舍利子的原因,但到底是什么佛法才能形成舍利子呢,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当然,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会结合古代高僧多是大智慧的人,一生行善做好事,舍利子是佛法和他们自身智慧以及后天功德的结晶。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说法总给人一种玄之又玄的感觉。

其实在我个人的角度看来,舍利子这个佛门至宝,更像一种信念的寄托。它存在或者不存在,都是后人心中的一种信仰,对原本的主人没有太多的意义。

这也就意味着,舍利子到底是啥、它是怎么来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汲取前人生活的智慧与经验,为今后的生活奠定更结实的基础。

缅怀只是为了不迷茫,活在当下、注重未来,这才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唯一途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