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手足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707/9152858.html傅大士,本名傅翕,字玄风,号善慧,唐代道宣和尚之《续高僧传》又称傅弘、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
傅翕大士,可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被称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一苇渡江的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和被称为梁武帝帝师的宝志大师,并称为梁代三大士。
傅大士能够与达摩祖师、志公大师齐名,可见傅大士也有着同样的修为,据百度百科介绍:“傅大士在佛教史上被尊奉为西天东土应化圣贤,与文殊、天亲、维摩等23人同为菩萨,列在宝志(即志公)之后,慧思、天台智者之前。”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在傅大士临终前有人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师之发迹可得闻乎?”傅大士回答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及傅普敏文殊,慧集观音,何昌阿难,同来赞助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兜率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言讫趺坐而终,寿七十有三。
傅大士所说的第四天,即兜率天,也称兜率陀天,据于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之上,故称第四天。
南怀瑾先生对傅大士极为恭敬尊重,说傅大士“见地超人,修行真实,虽游心于佛学经论之内,而又超然于教外别传之旨,如非再来人岂能如此。”
傅大士作品很多,曾写作了多首诗偈颂文,以阐释佛理禅意并普劝世人,主要传世著作有《傅大士集》,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是《心王铭》和《还源诗》,这两篇作品在傅大士的百度百科词条上都有。
这里说的是傅大士的一首偈诗: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
很显然,这首偈诗是傅大士根据《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而创作的,说的也正是《道德经》的内容。
那么,身为佛门居士的傅翕傅大士,为什么会说起道家的《道德经》呢?
因为在中国的三国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思想正处于儒道佛三家并存,但还未完全融合的阶段,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来儒道佛三家是承前启后、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
傅大士明确地指出,儒道佛三家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有实现三教的融合,把佛教建立在中国儒道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弘扬佛法,儒道也需要以佛教的智慧解脱作为出世的终极目标,才能更好地入世。
简单来说,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需要以天命作为形而上的基础;老子的道就是比天命还要高深的形而上,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是宇宙天地产生之前的存在,用道家的智慧,就能更出色地做好儒家的修齐治平;而佛家的本体,比道家的道还要空无,是绝对的真空,最终真空也空,用佛家出世解脱的大智慧再来行入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真正地利益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的慈悲济世、普渡众生。
这就是傅大士所创导的三教合一,在楼颖大师所著的《傅大士录》中也有明确记载:
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袖衣,遂出。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仿此迹也。
南怀谨先生曾说:“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
由此可见,傅大士以《道德经》的道来解释佛家的本体,或者以佛家的本体来理解老子《道德经》的道,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因为佛道两家所说的本来就是同一回事!
传世版本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根据战国郭店楚简、西汉马王堆帛书甲本和乙本,《道德经》的原文中是没有“周行而不殆”一句的,只有在晚于马王堆帛书乙本的西汉竹书中,才出现了“偏行而不殆”,可见“周行而不殆”是在西汉时才加入到《道德经》的,并不是老子《道德经》的原句。
综合老子的《道德经》和傅大士的偈诗,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到,在宇宙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无形空空、寂兮寥兮的,而宇宙天地万物都是这个东西所生的,所以这个东西是宇宙天地的母或者主,对天地万物都有着生生不息的作用,又因为这个东西是“先天地生”的,是在天地之前、宇宙之外的,所以这个东西不会像万事万物一样随着四季而变化。
从傅大士的这首偈诗中,就可以清楚地领悟到,这个东西即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先于宇宙天地而存在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是先天的道!
先天,是佛道两家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如全真教主王重阳所说的“有人能悟未生前”,先天指的就是事物的未生之前。
正因为先天指的是事物的未生之前,而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类,都是已生之后的东西,这就是先天与后天的区别!因而在天地之内是找不到道的本体的,只能找到道对万事万物的作用,所以才说道的本体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是虚无缥缈、寂兮廖兮的,是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
先天的道存在于宇宙天地之前,当然是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的,是不会随着四季变化而改变的。
先天的道生了宇宙天地万物,又生生不息地作用着万事万物,所以《道德经》才说“可以为天下母”,傅大士也说“能为万象主”。
根据傅大士对《道德经》的完美解释,就可以肯定地说,所有把道说成是客观规律、自然法则、科学定律,或者把道理解为自然之道的说法,都可以休矣!
另外,在西汉时被加入到《道德经》的“周行而不殆”一句,也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先天的道是“无形本寂廖”的,是圆满不动的,怎么会周行呢?能够行来行去的,一定是后天的东西了,对不对?
那么,“周行而不殆”是不是指道的作用呢?道不就是对万事万物都有着生生不息的作用吗?
其实,这样的理解也是不对的,因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从“有物混成”到“强为之名曰大”,所讲的都是道的体,并没有讲到道的作用!在《道德经》中另有专门的章节是讲道用的。
而且,就算要讲道的作用,“周行”这两个字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无论是“周行”还是“遍行”,都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循环往复或者轮流行一遍”的意思,这显然是不符合《道德经》原意的!“道生万物”这个观念,指的是道同时对万事万物有着生生不息的作用,并没有“循环往复和轮流行一遍”的意思,所以在《道德经》的原文中,不应该加入这一句。
很显然,傅大士的这首偈诗,所说的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内容,都是对道的深刻阐述。
同时也证明了,佛道两家的理论是相通的,如果再从致用的角度来看,儒家讲究仁、义、礼、和,道家讲究抛开自我、看清真相、恰当适宜、利人利己,佛家讲究大慈大悲、利益一切众生,其实也都是一样的,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无非在侧重点和程度上略有不同而已,但也只是对不同的人而用了不同的说法,其实质内容依然是一样的。
这就是,傅大士要以“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原因。
如果能够领悟了傅大士的这首偈诗,就可以用道家的理论境界作为入门,向下可以凭智慧做人济世,向上可以修了义之教直至开悟解脱。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揭示:道一定是先天的,这是道家文化的根本
刚了解到,原来农村基督教的传播方式及教民的情况,是这个样子的
《阴符经》中的阴符,到底是什么意思?阴符蕴含着怎样的道家文化
春分,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是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也是*道的起点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