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人拜佛,却从来不识佛 [复制链接]

1#
▲莫高窟塑像

图虫创意

37岁的汉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夜里,他梦见一位高大的金人,头上顶着日月的光环。

醒来后,第二天,百思不得其解的汉明帝向臣子们寻求解梦。

有人回答说,我听说西方有神,其名为佛,陛下梦到的,莫非就是佛吗?

佛在哪里?

佛在西方。

汉明帝梦见大佛的这一年,是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那时,自从西汉灭亡、东汉创立以来,中华帝国已经失去西域五十多年了。

尽管如此,汉明帝仍然派人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西域,最终在今天中亚阿姆河流域,遇到了两位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

在中亚,汉明帝的使者还看见了佛陀的塑像,那或许也是最早的佛教塑像之一。

在汉明帝使者的邀约下,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决定前往东方传法,远涉数千公里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们最终顺利抵达东汉首都洛阳。

由于他们骑着白马、驮着经书而来,于是,汉帝国在他们落足的地方,建立起了中国内地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白马寺创寺的这一年,是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那是佛陀初入中国的伟大时间。

▲白马寺,中国佛教第一寺

图虫创意▲

01

汉明帝的使者见到佛陀塑像的时候,那时,距离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已经有多年时间了。

大约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涅槃,在生前,佛陀就反对将他进行形式上的崇拜,弟子们遵从教诲,也从未想过要将佛陀形象化,在他们看来:

“如来身者,不可摸则,不可言长、言短,音声亦不可法则。”

▲早期佛教徒用佛陀足印、莲花等来象征指代佛陀

网络▲早期佛教徒用佛陀足印、莲花等来象征指代佛陀

网络

到了孔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虽然阿育王大兴佛法,将佛教上升到国教的地位,但当时也仍然仅仅是以佛陀的脚印、法轮、莲花、大象、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而已。

于是,佛陀去世年间,一直没有直接表现佛陀形象的佛像出现。

但大月氏人的到来,即将改变历史。

大月氏人原本居住于今天中国的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由于被匈奴人击败,大月氏人于是西渡流沙,远涉千里来到了今天的中亚阿姆河流域、土库曼斯坦一带定居。

在中亚,从公元1世纪到5世纪年间,大月氏人建立起了雄踞中亚的贵霜帝国,他们奉当时传至中亚的佛教为国教,为了神化国王,强调“王权神授”,于是,大月氏人开始按照君王的形象塑造佛像。

汉明帝的使者,看到的,或许正是大月氏人塑造的最早期的佛像。

大月氏人的祖先来自中国,但他们的造像手法,却来自古希腊。

公元前年,来自古希腊的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帝,率*远征来到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这里毗邻今天中国*境内的帕米尔高原,由于受到帕米尔高原等大山脉的阻拦,亚历山大帝于是转而率*南下古印度西北地区,尽管在古印度受挫而返,但亚历山大帝仍然建立起了一个西起欧洲古希腊、东至中亚的广袤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死后,他的帝国几经战乱,分裂成了马其顿、托勒密、塞琉古三大帝国,当时,统治今天的中亚、古印度西北地区的塞琉古王国,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古希腊精湛的雕刻艺术,尽管塞琉古帝国在公元前1世纪最终被古罗马帝国灭亡,但他们留下的雕刻艺术,即将在此后,成为雕刻佛陀的艺术启蒙。

于是,在公元1世纪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后,奉佛教为国教的大月氏人,开始以古希腊的艺术手法,雕刻起了最早的佛像。

▲犍陀罗佛像

图虫创意

就在最早的佛像诞生之前,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年),为了联合西迁的大月氏人对抗匈奴,汉武帝派出张骞等人前往西域,此后,从建元二年(前年)至元朔三年(前年),张骞在十三年间历经九死一生,最终经河西走廊、*抵达中亚,在中间被匈奴囚禁多年后,他最终逃脱折返回到长安,为大汉帝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有关西域的一手信息。

尽管通往西域的民间通道在此前就已存在,但由官方使者带来的西域信息,这还是历史性的第一次,也因此,张骞此行,也被称为凿空西域。

此后,汉帝国与匈奴就*、中亚等西域地区展开了反复的争夺,在西汉与东汉之间,由于中原大乱,中华帝国曾经一度失去西域的控制权达六十多年。

白马寺创立后五年(公元73年),汉明帝命令窦固、耿秉等分四路出击北匈奴,并在鄯善(今*若羌一带)、于阗(今*和田)等地击败匈奴与当地的联*,第二年、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窦固、耿秉等人又率*大败北匈奴于蒲类海(今*巴里坤湖),此后,汉帝国基本恢复了对今天*地区的统治。

也就是在此时,佛教开始逐渐传入*,而位处今天*拜城的克孜尔石窟,正是在东汉帝国末期的公元3世纪开始开凿。

有关佛国的形象,即将在中华帝国境内,遍地开花。

▲克孜尔石窟第窟壁画,善爱乾达婆。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网络

02

但大汉帝国的荣光逐渐消逝,公元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禅位,此后东汉灭亡,中国历史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年-年)。

三国战久归司马,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权谋运作下,司马家族最终成为了三国时代的统合者:公元年,主持魏国朝*的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发兵灭亡蜀国;公元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又迫使魏元帝禅位并建立西晋;西晋建立十二年后(公元年),西晋南渡灭亡东吴,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但崇尚权谋诡诈的司马家族很快就陷入内乱,在经历八王之乱的皇族内战后,风雨飘摇的西晋帝国最终于公元年,被匈奴人建立的前赵灭亡,此时,距离西晋灭亡东吴,不过36年。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日益混乱,历史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若往前推算,五胡十六国可以从公元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前赵)算起,至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北凉、再次统一北方为止)。

当时,残余的晋室南渡建立东晋(年-年),而北方在此多年间则陷入了无休无止的血腥混战,各路民族和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彼此攻战无休。

乱世之中、生民涂炭,民众往往过了今天不知是否还能活到明天,于是,只重当世,提倡“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和未来缺乏系统性哲学思考的儒家开始衰落,恰恰在此时,对过去、现在,乃至死亡和未来都建立了哲学体系的佛教,主张今生行善、来生可入极乐世界的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起来。

因为乱世之中,生活没有希望,而佛教,成了乱世苟存的人民心中,鼓励他们勉力前行的希望之灯。

西晋灭亡后50年、前秦建元二年(年),从中原西行至敦煌的僧人乐尊来到了鸣沙山,就是在这里,他在沙漠之中,突然看见万丈金光,好似空中有万千金佛闪现,虔诚皈依的乐尊于是发誓,必要在此佛祖显灵之地营造洞窟,以纪念佛陀。

于是,公元年,就在*的克孜尔石窟开凿多年后,僧人乐尊经过四处化缘,在敦煌鸣沙山主持开凿了第一口洞窟,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莫高窟。

▲莫高窟壁画

图虫创意

乐尊在敦煌主持开凿莫高窟第一口洞窟时,23岁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年),正在身为舅舅的龟兹国王白纯的支持下,登上金狮子座,在龟兹国内讲经说法。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国王白纯的妹妹。鸠摩罗什7岁时,就被母亲送入佛寺学习,9岁时就跟随母亲到北天竺辗转学佛,一直到12岁时才返回龟兹(今*库车),此后,年纪轻轻的鸠摩罗什作为龟兹国内的高僧,经常升座说法。

对于鸠摩罗什的未来,母亲曾经对他说:

佛教教义深邃,应该在中原阐发,大乘佛教传播中原,只有靠你的努力了。但是远去东方,这样对你不利,你该怎么办?

鸠摩罗什对母亲的回答是:

有志之士,为了利益他人,可以忘记自己,为了让大乘佛教启蒙教化他人,我即使是成为炉具在火上炙烤,也无怨无悔。

但当时的东方世界,正是水深火热的战乱时期,鸠摩罗什虽然一直有前往东方传法的愿望,却苦于不能成行。

他传教的愿望,耽搁多年,即将因为一场东方帝国的远征,而在曲折中实现。

建元十九年(年),出身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坚在基本平定北方后,派遣吕光统领七万步兵和五千铁骑征讨西域。

第二年(年),吕光率*攻破龟兹城,并杀死国王白纯,将鸠摩罗什从龟兹掳掠随*东行。

但吕光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统*出征西域时,前秦皇帝苻坚却在南下攻伐东晋的淝水之战(年)中惨败,此后前秦在中原的统治迅速瓦解,苻坚本人则于淝水之战败北两年后(年),被部下姚苌所杀。

眼见中原再次陷入大乱,吕光则在平定西域东返过程中拥兵不前,随后,萌生割据之意的吕光相继攻占河西走廊多地,并在苻坚死后正式称帝建立后凉(-年)。

被吕光裹挟至凉州(今甘肃武威)的鸠摩罗什,此后在凉州一住就是15年(-年)。

▲克孜尔石窟壁画

摄图网

由于吕光不信佛教,因此鸠摩罗什在凉州的这段时间,在宗教上并无什么建树,但他却因此得以与汉人接触,从而深入研习汉文,为日后进入中原翻译佛经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了公元年,后秦帝国攻破凉州,随后又将当时已经58岁的鸠摩罗什从凉州掳掠到了长安。

与吕光不同的是,当时后秦的国君姚兴崇尚佛教,也因此鸠摩罗什被尊为国师,得以在长安城内的逍遥园中设立译场翻译佛经,此后,鸠摩罗什在长安11年间,共翻译了35部、合计卷佛经。

在鸠摩罗什之前,中原地区虽然已经传入佛教,但佛典混乱、不成体系,鸠摩罗什的系统翻译,使得佛教经典开始系统性汉化,并得以建立了完整的经、律、论,从此,佛教摆脱了作为玄学附庸的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公元年,为了将佛经翻译汉化的鸠摩罗什,最终耗尽心血在长安病逝,享年70岁。

▲佛教东传早期佛像

图虫创意

03

鸠摩罗什生活的时代,中国南北方战乱攻伐不休,在这种痛苦迷茫的时代氛围中,予世人心灵安慰的佛学迅速显达,但佛教教义在中国传播初期的混乱和自我矛盾,也使得一批批的僧人前赴后继奔赴西域,希望能从佛教的源头寻求佛法的正解。

就在鸠摩罗什被从凉州掳往长安前两年(年),当时已经65岁的僧人法显,则从后秦的国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中亚等西域地区,前往天竺(古印度)寻求佛法根源,法显出发时,前后同行的僧人连他本人在内,共有11人,但当法显返回中国时,11名僧人仅仅剩下他孤身一人返航。

从公元年到年,法显在游学30余国、历经13年磨难后,最终在年从印度坐船返航,并于东晋义熙八年(年)七月,在青州长广郡(今山东即墨)登陆回到中国。

此时,这位万里求法礼佛的和尚,已经是78岁的老人了。

后来,法显对人讲述说,他在从长安途经于阗国(位处今*和田)时,曾经见过于阗国内的佛像游行,游行时,佛像被一辆可以移动的圣象车载着,然后在两个金银铸造的菩萨左右护持下进入于阗国都,“佛像进城时,宫女们就从城门上撒下花瓣,王族大臣也换上新衣,赤脚持花朝拜大佛。”

在见过佛像高光的时刻后,法显一度差点死在*的沙漠,在翻越阿富汗的苏纳曼雪山时,同行的僧人慧景又被冻死,他历经九死一生,最终才抵达印度求学,对于这13年的经历,他后来回忆说:“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在山东登陆后,法显辗转抵达建康(南京)翻译佛经,后来他又前往荆州(今湖北江陵)传法,最终以86岁高龄在当地圆寂。

法显在荆州去世的这一年(年),寒族出身,曾经砍柴、打渔、卖草鞋谋生的刘裕废掉东晋恭帝自立,建立刘宋。

南方刘宋迅速崛起的同时,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也日益强大起来。此前在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此后北魏南征北战,并在年统一北方,中国南北方,由此正式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从公元年刘裕建立刘宋算起,到年隋朝攻灭南陈为止)。

尽管南北方战乱不断,但此时佛教发展却如日方天,根据唐朝和尚法琳《辩正论》记载,仅仅东晋时期,就先后建寺达所。

另根据北魏朝臣杨炫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仅仅北魏国都洛阳城内,就先后修建佛寺达多所,由此可见当时南北方的佛教、佛寺之盛,而作为佛陀和诸神的象征,佛像制作在此时期更是进入了巅峰时期。

而开启中国佛像第一个造像高峰的民族,是南下的鲜卑人。

公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盘踞河西走廊的北凉,并将北凉的皇族和臣民、工匠等共三万多人强行迁徙到了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当时,佛像的造像技术从古希腊传至中亚,又从中亚传至*和河西走廊,北魏攻灭北凉的这次战争,最终将佛像造像技术,又从河西走廊带到了更加东方的平城。

由于北魏从河西走廊带来了大批懂得开窟造像的工匠、画师,以及佛像、法器等,这就使得平城的佛教和佛像艺术陡然大兴。

▲北魏时期佛雕像,云冈石窟

摄图网

佛教大兴,这就使得能够逃脱国家赋税和兵役的人口不断减少,而佛寺所兼并拥有的大量土地和人口,也严重伤害了北魏的国家财*和兵源,于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式宣布灭佛,他先是宣布将佛教定为邪教,在各地焚毁所有佛像和佛经,甚至活埋僧人。

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行动,使得在北方兴盛多年的佛教受到重挫,但宣布灭佛后仅仅六年(年),拓跋焘就被太监宗爱弑杀,当时年仅45岁。

此后,继位的拓跋焘的孙子、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有感于祖父拓跋焘的残酷灭佛,于是决定在平城修建佛窟,来为祖父的灭佛行为赎罪祈福。

在僧人昙曜的主持下,公元年,北魏在平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像运动。由于昙曜来自凉州,对源自中亚和*、敦煌一带的佛教洞窟非常熟悉,于是,昙曜将以往的经验化为实践,在平城武州山主持开凿后来的云冈石窟,

今天,我们在云冈石窟看到的第16至20窟,也就是后人常说的由昙曜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在这五个洞窟中,昙曜将北魏前期的五位皇帝化入佛像,使之既代表佛陀,又象征着北魏具体的皇帝个人,从而营造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法意。

这种将统治者化为佛像的造像蕴意,也使得云冈石窟的佛像拥有了人间的味道,实现了神性与人性的结合。

▲北魏时期在平城(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

摄图网▲北魏时期在平城(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

摄图网

04

云冈石窟的造像高潮才刚兴起,北魏帝国却已决定继续南下。

为了与南方的萧齐一决雌雄、争夺正统地位,北魏太和十八年(年),孝文帝拓跋宏借南征的名义,强行将北魏国都从平城迁到都洛阳,并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改汉服、说汉话、与汉人通婚等民族融合举措,北魏的迁都洛阳,使得中国的造像中心,直接从平城迁移到了洛阳,并成就了龙门石窟的崛起,此后,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造像,一直持续到清代,其现存至今的洞窟像龛共达个,拥有造像11万多尊。

为了纪念自己的祖母冯太后,孝文帝下令在洛阳龙门开凿了古阳洞,这也是龙门石窟最早的洞窟,但迁都洛阳仅仅五年后(年),雄才大略的孝文帝就在洛阳病逝,年仅33岁。

▲龙门石窟中的早期北魏石窟

摄图网▲龙门石窟中的早期北魏石窟

摄图网

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使得北魏未能完成汉化改革,内部的矛盾却迅速激化。

当时,北魏迁都洛阳后,原来留在北方抵御柔然的六个边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被迅速边缘化,六个边镇的*民对北要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对南则被南迁的鲜卑皇族抛弃鄙视、沦落底层,在南北的双重压迫下,从公元至年,北魏的六镇*民爆发了大起义,北魏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进行镇压,在镇压过程中,北方的豪强集团则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实力,这其中就以肆州秀容(山西朔县北)的契胡酋长尔朱荣的势力最大。

公元年,尔朱荣从北方率兵南下洛阳,并将把持朝*的胡太后和多名北魏朝臣全部杀死、投尸*河,史称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使得北魏汉化以来的朝臣集团,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北魏旧有势力从此一蹶不振,此后,尔朱荣被杀,但出身尔朱荣集团的高欢则在混乱中掌控了朝*,并将北魏国都从洛阳迁徙到邺(今河北临漳南),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权。

当时,北魏孝武帝元修由于无法容忍高欢的擅权,于是从高欢手下逃脱,投奔了驻守长安的权臣宇文泰,但孝武帝不久就被宇文泰*死,随后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帝,并建都长安,这就是与东魏鼎立的西魏。

▲早期莫高窟壁画

图虫创意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大帝国,这就使得鲜卑拓跋氏的*权,分别被东魏的高欢家族和西魏的宇文家族把持。

▲东魏时期龙兴寺·彩绘贴金石雕佛菩萨三尊立像

图虫创意

当时,在北方西魏与东魏并立,南方则是梁武帝所创立的萧梁帝国,在三方鼎立的态势中,偏居西北的西魏国力最为弱小,尽管后来从西魏衍生出来的北周和大隋帝国,即将成为后来统一中国的实践者,但在当时,西魏在三方对峙中,却是最为战战兢兢的一个。

元宝炬在被宇文泰立为西魏皇帝后,去了乙弗氏作为皇后。乙弗氏生性节俭,为人仁慈,与元宝炬先后共生子女十二人,但大多过早夭折,只有太子元钦和武都王元戊存活下来。

西魏大统六年(年),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大举入侵西魏,控制朝*为了与柔然和亲,于是强迫元宝炬废黜乙弗皇后,并强迫元宝炬迎娶柔然头兵可汗的女儿为新皇后。

为了以绝后患,宇文泰又强迫乙弗皇后自杀,当时,乙弗皇后的海子武都王元戊前来与母亲诀别,母子二人哭成一团,乙弗皇后临死前说:

“愿皇上活千万岁,天下得以平安,如果这一切都能实现,我死了也没有什么怨恨。”

随后,乙弗皇后进入室内自杀,年仅31岁。

乙弗皇后死后,西魏朝廷在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开凿石龛安葬她,传说中,今天麦积山石窟第44窟中的佛像,据说就是根据乙弗皇后的容颜所塑造。

今天,我们回头再看这尊佛像,历经千年,她仍然蕴含着一种神秘的伤悲。

▲麦积山石窟佛像窟,传说这尊菩萨的原型正是乙弗皇后

图虫创意

05

北魏分裂,朝*沦入权臣之手,拓跋鲜卑岌岌可危,这种危殆的局面,也使得拓跋鲜卑皇族忧心如焚。

作为北魏的宗室大臣,东阳王元荣在北魏分裂之时出任瓜州(敦煌)刺史,为了稳定河西地区岌岌可危的局势,同时也是为北魏皇室和自身祈福,于是,元荣在敦煌地区开始大力倡佛,并在瓜州(敦煌)鼓励写经、开窟造佛。

就在此前发现的敦煌遗书中,仅仅归属于元荣下令抄写的经书,就多达十卷之多,而今天敦煌莫高窟第窟,根据题记,也被认为是西魏大统四年(年)由元荣赞助开凿。

就在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一份《大般涅槃经》中,元荣就下令如此写道:

“大魏永熙二年(年)七月十五日,使持节、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领西诸*事、车骑大将*、瓜州刺史、东阳王元太荣,敬造涅槃、法华、大云、贤愚、观佛三昧、总持、金光明、维摩、药师各一部,合一百卷,仰为比(毗)沙门天王。愿弟子前患永除,四体休宁,所愿所是。”

自己所在的拓跋鲜卑皇族已然被权臣控制、日趋边缘没落,这种身处乱世、感念同哀的心绪,使得元荣更加倾心向佛,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皈依。

▲莫高窟壁画

图虫创意

但拓跋鲜卑的末日已到,元荣死后仅仅八年(年),先是东魏权臣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随后高洋称帝,是为北齐(年-年);七年后(年),控制西魏朝*的权臣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废掉西魏恭帝、建立北周(年-年)。

至此,曾经统一中国北方、叱咤风云一百多年的拓跋鲜卑,逐渐陨落于历史的烟尘之中,并融合于汉族之中。

尽管灭亡东魏,但喜欢乱伦淫乐、疯魔成性的高欢家族的子嗣,仅仅二十多年时间,就将厚实的北齐家底败落得精光,起初,继承西魏的北周在和北齐、萧梁的三方对峙中,国力最为弱小,但由于北齐高欢家族的自我折腾,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苦心经营下,北周却最终奋起,在年一举攻灭了北齐,再次实现了北方的大一统。

当时,北齐高欢家族笃信佛教,先后在邺城附近大力营建响堂山石窟,又在太原附近大力经营天龙山石窟,这一时期的佛像,有着北方胡化的明显特点,面相多肉、丰满、圆润。

▲北齐时期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青州市博物馆藏

图虫创意

在被称为“高欢陵穴”的响堂山石窟第九窟中,其塔窟的外观与贵霜帝国的轮转法王塔非常相似,高欢的本意,是通过所谓轮转法王的体系,来为自己和子孙展开的篡夺东魏*权的行为,塑造一种神化依据。

▲北齐响堂山石窟佛像

图虫创意

但高欢家族的崇佛并未为其带来好运。

在相邻的北周,就在北齐灭亡前,北周武帝宇文邕先是在北周境内发起灭佛运动,北周在年灭亡北齐统一北方后,北周武帝又继续在原来的北齐境内推进灭佛运动,并先后毁灭佛寺4万所,强迫万僧、尼还俗,这一庞大的数字,使得当时占据北方十分之一人口的僧尼恢复成了国家的编户人员,这就为北周的迅速壮大,和后来继承北周的隋朝南征统一全国,又奠立了厚实的基础。

对于北方发生的重大变化,南方的梁武帝却仍然处在醉生梦死之中。

想当年,这位一手创立萧梁帝国的君主曾经雄才大略,诗歌、书法、儒学、佛典无不精通,但越到晚年,他就越是昏聩,甚至四次“舍身同泰寺”,要到同泰寺中当和尚,以致臣子们不得不先后四次募集共“四亿万钱”,到同泰寺中进行“赎身”,才将他迎回皇宫。

南朝上下如此笃信佛教,这就使得从两晋以来就崇尚“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南方,开始发展出“秀骨清像”的南派佛像气质,婉约中深藏律动之美。

尽管梁武帝如此虔诚,但从古印度渡海西来的达摩祖师,却并不买他的账。

梁武帝普通七年(年),菩提达摩从印度渡海抵达广州,随后北上建康(南京),受到了梁武帝的接见。

一生自诩无比虔诚的梁武帝于是问达摩说:圣僧,朕自即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文、度人出家不知多少,请问功德如何?

达摩的回答却是:并无功德。

梁武帝非常不快,就问这如何解释?

达摩就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

梁武帝只好追问,哪么怎样才是真功德呢?

达摩的回答又是,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

对答不畅,梁武帝又问:什么又是圣谛第一义呢?

达摩的说法是:世间空寂孤独,并没有所谓神圣真理。

梁武帝非常不快,就说,假如什么都没有,那么回答我问题的你,又是谁?

达摩的回答是:我也并不认识。

如此折腾一番,梁武帝非常不爽,觉得跟这番僧鸡同鸭讲一般不可理喻,于是打发达摩赶紧离开。

达摩眼见梁武帝难以悟化,于是渡江北上,在嵩山少林寺,他面壁九年,出关后,将衣钵传给了慧可,西魏大统二年(年),达摩祖师最终圆寂于嵩山少林。

达摩祖师圆寂后12年,梁武帝太清元年(年),投降萧梁的东魏叛将侯景起兵南下,并于次年(年)攻破建康城。

一生崇佛却未能得到佛祖护佑的梁武帝,则在建康城破时说了一句: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在被破城的侯景软禁不久后,梁武帝最终死于建康城内,临死前,他很想喝蜂蜜水却不可得,最后说了两声“荷!荷!”

这不幸成了他的最后遗言。

06

侯景之乱,使得在北齐、北周、萧梁三者鼎立格局中,原本最为强大的萧梁迅速衰落,此后,北齐、北周趁火打劫不断掠夺萧梁土地,而在攻灭北齐后,不断做大的北周最终成为了南北对峙中最为强大的一方。

崇佛却失*的萧梁,自我走到了毁灭的边缘。

就在侯景之乱前七年,西魏大统七年(年),一位即将结束数百年南北大分裂的婴儿在一所寺院出生。

西魏大统七年(年)六月癸丑夜,西魏贵族杨忠的妻子吕氏,在冯翊(今陕西韩城等地)般若寺生下了一名男孩,这就是日后的隋文帝杨坚。

杨坚出生后由于身体孱弱,为求庇护,于是他被托养在寺院内,由尼姑智仙抚养至13岁才返回家中。

对于自己从小在佛寺长大的这一段奇特经历,日后,隋文帝杨坚曾经回忆说,

“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当时称出家人为道人),由小时住寺至今,乐闻钟声。”

杨坚长大后,曾经经历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但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发起全面灭佛运动后的第二年(年)就急病去世,三年后(年),以外戚身份掌控朝*的杨坚篡夺了自己的外孙北周静帝的帝位,并改国号为隋。

▲隋朝贴金彩绘石雕菩萨坐像,山东青州博物馆馆藏

图虫创意

隋朝开皇九年(年),隋文帝派兵南征消灭南陈,结束了分裂近三百年的大乱世。

尽管隋文帝创立的大隋帝国二代而亡,历时仅有37年,后人甚至将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暴君,但从年西晋灭亡算起,到年隋朝攻灭南陈结束近三百年乱世,隋朝尽管历时短暂,但却承前启后,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兴建了隋唐大运河等伟大工程,又推行均田制,从而在*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为后来的大唐帝国的强势崛起奠定了根基。

公元年,趁着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的表哥、唐国公李渊在晋阳(太原)起兵直捣长安,并在年称帝建立唐朝。与隋炀帝家族同为北周*事贵族出身、并且还有近亲血缘关系的李唐家族,从一开始就在*事、*治、经济等各方面沿袭隋制,这就使得唐朝的佛像塑造,有着明显的北魏-西魏-北周-隋朝一脉相承的艺术基因。

▲莫高窟57窟壁画(初唐时期)

图虫创意

同样拥有鲜卑和汉人混合血统的李唐皇族,在南北朝后期流行的“秀骨清像”的基础上,以更加包容宽广的胸怀融汇南北、沟通世界,使得唐朝的佛像塑造,拥有了雍容华贵、自信典雅的时代气质。

但与被尼姑抚养长大、对佛教有着深厚感情的隋文帝家族不同,渲染自己是道教教主老子(李聃)后代的李唐皇族,为了神化抬高自己的家族血脉,转而支持道教,将道教抬诸佛教之上。

因此,当贞观十九年(年),往返历时17年、从古印度取回佛经的玄奘回到长安城时,唐太宗李世民对于玄奘的佛学经历并没有特别关心,他更为关心的,是通晓西域诸国风情典故事务的玄奘,为他带回来的有关西域世界的情报。

在李世民看来,他更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