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远公传第四十章千载垂光 [复制链接]

1#

公元年,即晋安帝义熙十二年,这年初秋,远公偶感身体不适,八月初,病重,初六,远公端坐,弟子叩首,请求饮豉酒,远公拒绝说:“以酒疗病,律无明文”;弟子又请饮米汁,远公摇手说:“时以过午;”最后,弟子请他饮蜜和水调和而成的浆,远公命律师查阅经文,看是否允许,经文尚未批阅完毕,远公圆寂。

据《净土圣贤录》记载:远公圆寂之前,曾三见圣相,前两次见后,他从未和人提起,第三次,是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东龛,才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菩萨、大致至菩萨,左右侍立。

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佛告诉远公:“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你,七天以后,你要去西方极乐世界。”

佛陀说完,又看见莲社先被度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都在一旁,他们上前对远公稽首说:“师父早已发心,为何来晚了。”

等佛率众菩萨远去,远公把所见到的情景对法净、慧宝讲述后,说:“从我开始居住这里,十一年中,三次看见圣相,这次又看见,我一定要去净土世界了”,于是,自治《遗诚》。据《高僧传》记载:远公圆寂后,门徒呼号悲恸,如同父母往生,僧俗前来吊唁者,比肩继踵。

远公圆寂前,怕大众凡夫之情难舍,嘱咐弟子将其遗骸露于松下,展哀七日后再由弟子收葬。

浔阳太守以及众弟子,在山的西面凿圹开冢,庄严肃穆地安葬远公遗骸,谢灵运为远公造碑文,宗炳在寺门前为远公立碑。

远公的图像被画工画在寺中,供远近僧俗前来瞻仰。

远公善属文章,娴熟各种题材,为当时士林之翘楚,所著有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为历代所重。

远公圆寂之后,宗炳著《明佛论》,颜延之析《达性论》,周顒驳斥《夷夏论》,郑道子著《神不灭论》,皆禀承远公。(见《佛祖历代通载》)

附:莲社部分高贤简介

参见莲社的人,除十八高贤外,其他人事迹鲜有历史记载,有记载者,或有生卒年月,或无,通过各种资料综合归纳,现将莲社部分人员生平趣事简述如下:

刘遗民

刘遗民,生于公元年,东晋永和八年,卒于公元年,即东晋义熙六年。

原名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原王之后。精通《老》《庄》以及诸子百家。自小丧父,事母至孝。谢安、刘裕爱其才,竭力推荐其为官,坚决推辞。因爱佛理,入庐山拜于远公门下,远公问:“官禄魏巍,为什么不要呢?”他回答说:“君臣相互猜疑,晋室没有磐石那么坚固,却有覆巢之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有什么可为的呢?”

刘裕因为他不屈服权贵而做官,就给他旌一大号,名曰:“遗民”。

过不多久,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毕颖之等同来庐山,远公问刘遗民等人:“诸君到这里,难道忘记游净土的目的了吗?”

刘遗民于是作《发愿文》,刻石以记事。

刘遗民曾致书关中,与鸠摩罗什、僧肇探讨经义,很受二人推重。又作《念佛三味诗》,由此可见其专念坐禅之意。

半年后,在定中见佛光照地,尽是金色。

又过十五年,在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首慰接。

刘遗民说:“要是如来为我摩顶,给我覆盖上衣服就好了。”不一会,佛为其摩顶,用袈裟覆盖在他身上。过不多久,又见自己入七宝池,莲花清白,水湛蓝,有人项上有圆光,胸上出“卍”字,指着池水说:“八功德水,你可以饮一些。”刘遗民饮后,觉得甘甜美妙,等到睡觉时,还觉得毛孔有异香,于是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净土缘分到了。”

这时,他请僧人替他转《法华经》数百遍,等到庐山僧人都到时,他对佛像焚香,拜后说:“我因为释迦摩尼佛遗教,才知道有阿弥陀佛,所以,这香先供养释迦摩尼佛,其次供养阿弥陀佛,再次供养《妙法华经》,之所以能得生净土,就是诵此经的功德,我祈愿一切有情,都能够生于净土。”说完,与大众道别,卧床上,四面合手气绝。

时年五十九岁。

张野

张野,字莱民,住浔阳柴桑,与陶渊明有联姻关系。善写文章,喜交友。田宅都交给自己的弟弟,入山拜远公,崇尚净业,远公圆寂后,谢灵运作铭文,张野作序,第一次自称门人。东晋义熙十四年,与家人道别后,入室端坐而逝,时年六十九。

周续之

周续之,与刘遗民、陶渊明为浔阳三隐。少年时精通《五经》《五纬》,时号“十经童子”。养志闲居,穷研《老子》《易经》,与公卿交辟,从不屈就,布衣蔬食,终生不娶。入庐山事远公,参与莲社。

戴逵来书质疑因报论,周续之曾与他反复论战。远公将《三报论》寄与戴逵,戴氏才服。

周续之卒时,春秋六十七。

张诠

张诠,张野族人之子。喜欢读坟典,耕种之时,不忘带经书以读。曾被庾悦启用为浔阳县令,他笑道:“古人以容膝为安,如果屈志去追求俸禄,有什么值得光荣的?”于是,就入庐山依远公,深入研究佛教经典,有深刻的感悟,后来无疾而终,终年六十五岁。

宗炳

宗炳,字少文,南阳人,殷仲堪、桓玄聘为主簿,均不赴任。

后入庐山,追随远公加入莲社。卒时春秋六十九。

雷次宗

雷次宗,字仲伦,博学,明了《诗》《礼》,入庐山追随远公,在东林寺东边山脚旁立馆。

卒年春秋六十三。

释慧永

慧永法师,十二岁出家,与远公同师道安大师,共同相约结庐罗浮山,后来远公被道安大师留住,慧永法师准备自己先去,经过浔阳,被陶范留住,于是留栖庐山,主持西林寺。

慧永法师在庐山峰顶别建一处茅室,室有异香,其常在此禅思。

因此,人把此处称为香谷,有一猛虎与他同居,人来访,将虎赶走。

远公初到庐山,曾劝桓伊为之建东林寺。义熙十年,卧病在床,忽然整敛衣服,寻鞋下地,人忙问缘故,慧永法师回答道:“佛来了”,说完圆寂,异香七天才散,遗体藏于寺庙西南,终年八十三岁。

释慧持

慧持法师,远公同母之弟,幼时读书,一日能抵常人十日,年十八,和远公同师道安大师,遍学众经,游刃三藏。

随远公一同来庐山,徒属三百,慧持法师为上首。

豫章太守范宁曾请其讲授《法华经》《阿毗昙论》,听众从四方云集而来,琅邪王珣写信问范宁:慧持与慧远哪个优秀?范宁回答:“他们真是一对贤兄贤弟”。

鸠摩罗什在关中,与之遥相钦敬,经常与他通信探讨佛法。

隆安三年,辞别远公入蜀,远公留他说:“人生爱聚,你为什么喜欢离散呢?”慧持法师回答:“如果滞情于爱聚,就不用出家,既然割舍欲望求道,正是以西方作为期望的目标。”

后来,其在成都龙渊寺,大弘佛法。

义熙八年顺寂,时年七十六。

释道生

道生法师,俗姓魏,巨鹿人,从小随竺法汰出家,面对经诰,一看就能背诵。治学之年,便登台讲座,吐纳明辨,即使是年老有资望的学士也不敢与之抗衡。

开始进入庐山时,以入道作为首要,慧解作为根本。

曾游学长安,受业于鸠摩罗什,关中僧徒,都极为钦佩他的神悟。常感叹说:“自从佛经流传到东方,翻译的人便面对重重的阻力,都是停留在解释字义上,很少有人能把意思解释的圆融通达。只有得鱼忘筌的人才可以和他论道。”

于是校阅真、俗,精炼空有,研思因果,确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大义,并且著有《二谛论》《佛性常有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他的论述,覆盖了旧的说法,奇妙而有渊源。

那些只从字面上讲经的人,纷纷讨嫌和嫉妒他。

法显曾经翻译《泥洹经》,经文有一句话:“除一阐提,都有佛性。”道生法师认为:阐提是含生之类,怎么没有佛性?肯定是经文没有全部传过来。

这种认识遭到僧众讨厌,以为他叛经离道。

他说:“如果我背经,就长恶疮,如果我说的对,舍寿之日,就登狮子座。”

后来,大经翻译过来,《圣行品》上说:“一阐提,虽然短善,也有佛性”,大家看到这里,都很惭愧。

在被摈弃后,道生法师南入虎丘,聚石头为徒,讲经说法,当说到阐提有佛性时,群石点头。

半月之内,学众云集。

一日讲经,忽然雷震佛殿,有龙升天,故将寺改为“龙光寺”。

没多时,辞别大众来庐山参加莲社,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在庐山升座说法,将尽结束时而圆寂,时年八十五。

释昙恒

昙恒法师,河东人,从小依从远公出家,十三岁便能讲经,内外典藉,无不融会贯通。

常有群鹿在他的座位周围,很驯服、很温顺。

自从到庐山,专心修净业。

圆寂之时,合掌端坐,厉声念佛,时年七十二。

释道炳

道炳法师,颍川人,俗姓陈,自幼出家,远公弟子,精通经律,兼明《老》《庄》,志节孤俊,言行一致。于念佛三味,从无间断。义熙十四年,(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拜见,恭敬地请他为山之王,因为他讲经能继承远公的法脉,僧俗都认为他道源纯正,一致宗仰。

元嘉十八年,公元年,集合众人念佛坐化,终年七十一。

释昙诜

昙诜法师,广陵人,自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善于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曾经著《穷通论》,一明宿修,著《莲社录》,以记往生,能识鸟兽毛色俊钝性,洞晓草木枝干甘苦之味。

元嘉十七年,集合大众说:“从建寺到现在五十年了,我到西方净土,是在最后边。”说完,跏趺念佛百声,闭息气绝。

终年八十岁。

佛驮耶舍尊者

佛驮耶舍尊者,义熙八年,来庐山入社。

其事迹在远公德业简述中已叙。

佛驮跋陀罗尊者

佛驮跋陀罗尊者,又名觉贤,

其事迹在远公德业简述中已叙。

释昙邕

关中人,俗姓扬。

形长八尺,勇武过人。先是追随道安大师,道安大师圆寂后,投庐山事远公。

昙邕法师事迹,读《高僧传》原文方得趣,兹录如下:

“为远公入关,致信鸠摩罗什,凡为使命,十有余年,鼓击风流,摇动峰岫,强悍果敢,专对不辱。”

因为远公“神足高抗者其类不少,恐后不相推谢,因此以小缘槟邕出,邕奉命出山,容无怨杵,乃于山之西南营建茅屋,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

释僧济

僧济法师,生卒年月不详。

晋太元中,入庐山,从远公受学,大小各经以及事典书籍,都能游炼心报,贯通其深刻的要旨,年过三十,就出浔阳开讲,历次充当元匠,远公每次都对他说:“与我一起弘扬佛法的,就是你啊。”后来,一次在山上稍停,感到病重,于是要诚西国,想象阿弥陀佛,远公赠给他一支蜡烛说:“你可以安心静养,把蜡烛挡住记时的刻漏。”去世时,终年四十五岁。

(见《晋庐山释僧济传》)

释法安

释法安,生卒年月不详。

善戒行,兼习禅业。

法安作画像需要青铜,一时无法解决,夜里梦见一人,绕到他床前说:“这下面有铜钟”,醒后掘地,果有铜种二口,于是便造成了画像,后来,他以铜协助远公铸造佛像。(见《晋庐山释法安传》)

释道祖

释道祖,吴地人,生于公元年,即东晋永和四年,幼年有才思,精勤务学,入庐山七年,山中受戒,各随所习,日有其新。远公每次都夸赞道祖容易开悟,如果都像他这样,就不用为后生担忧了。同学道流撰各种经目未能完成,道祖帮助他完成。道祖后来到京师瓦官寺讲经,桓玄每次都去听讲,曾经说:“道祖后发,胜于远公,但入博不逮耳。”

桓玄篡位后,曾经让道祖做官,道祖称病不去。

公元年,即元熙四年,道祖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释僧徹

释僧徹,生于公元年,即东晋太元八年,卒于公元年,即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

太原人,俗姓王,落笔成章,颇有文采,十六岁到庐山,投簪委质,追随远公受业,遍学众经,犹精《般若》。二十岁,远公让他讲小品,当时大家不认可,等到登台,词旨明晰,听众挑不出错误。远公对他说:“向者劲敌,并无遗力,汝城隍严固,攻者丧师,反轸能尔,真是不容易。”于是,门人都对他推服。

释道温

释道温,生于公元年,即东晋隆安元年,卒于公元年,即南朝永光元年。安定人,俗姓皇甫冉。少好琴书,事亲以孝闻名。

年十六,入庐山,追随远公。

后去长安,又师童寿。

元嘉中,住襄阳檀溪寺。

擅长大乘经,兼精通数论。(见《高僧传》)

释慧要

释慧要,远公弟子。生卒年月不详。了解经律,长于巧思。山中没有计时的刻漏,就在泉水之中立十二叶芙蓉,随泼旋转,以定十二时,丝毫不差。

又能作飞鸢,可以飞几百步。

与远公来往密切但未入莲社者三人,今选取二人以简述其事迹,此二人者,陶渊明与谢灵运也。

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陶潜,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浔阳三隐之一。

生于公元年,即东晋兴宁三年。

卒于公元年,即南朝宋元嘉四年。

陶渊明对远公极为推崇,

一次,听远公论事后,曾对人说:其话见识高迈,“令人颇发深省。”《杜诗注》

远公结莲社,以书招陶渊明,陶说:“弟子嗜酒,如果允许饮,就去。”远公允许后,陶渊明就去造访。因为是勉励使他入社,于是攒眉而去。

远公居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送客到虎溪,虎总鸣号,陶渊明居栗里,道士陆修静居山南,远公送二人,说话其道道合,不觉过虎溪,虎大叫,三人相对大笑,今世流传《三笑图》记此事。(见周景式《庐山记》)

谢灵运

东晋著名山水诗人。

本名公义,字灵运。

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恃才傲物,为人推重,

公元年,即晋安帝义熙八年,谢灵运入庐山拜见远公,一见之后,肃然心服。

欲入社,远公拒绝:“你头发黑而稠密,胡须长而美,面容与身体相戾,不是令终之相,请多积阴德,戒饬三年后可以来。”

谢灵运怒道:“学道在于心,安能以容貌取人?”远公笑而不答。(嵩仲灵《抄书记》)但谢灵运并不灰心,出资为东林寺穿凿流池三所,种植莲花,除此之外,又建译经台一处,台在东林寺后山,谢灵运在此翻译《涅槃经》,后人感怀,多有诗词歌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翻经台”,今白莲亭即其故地。(陈舜俞《庐山记》)

作者,朱留心;绘画,朱留心。欢迎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商业性使用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依法维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