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佛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藏传佛教,由此得知对于转世尊者的诸多称谓,而这些称谓,常常使初入佛门者不知所云。尤其对活佛、喇嘛、仁波切能否结婚也不太明白,前几天又发现笔者的同门师兄也存在这个问题,故此,为让大家了解相关知识,笔者特将自己修习密宗十多年的知识并综合网络上的相关解释供养大家,以正本清源!
活佛是指高僧圆寂后,重新投胎来人间的人。但不一定是上师,还要自己继续努力修行。仁波切可以指活佛,也可以指上师,是对密宗大德的尊称。首先,仁波切是音译,在藏语里仁波切是人中珍宝的意思。而活佛一词则是汉文化内使用的词语,与该词意义最为接近的是藏语的“朱古”一词,意为转世修行者。仁波切是一种尊称,对所有具备大学问、大智慧、大慈悲的修行者的尊称为仁波切,但不是所有的活佛都是仁波切,也许他们仅仅只是已经圆寂的某位高僧大德的转世而已,如果信众要奉他为仁波切,那么这一世他不能仅仅仰仗上一世的功德,还需要通过刻苦学习佛法,才能从“朱古”变成一位真正值得圆满的仁波切。
“活佛”,主要是汉族民众对藏族地区的一些转世修行者的称谓。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在藏语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当活佛圆寂后,寺院会使用不同的仪式,寻找活佛圆寂后出生的婴童。从中选定一名作为先辈活佛之转世的灵童。而后灵童会被迎入寺中,继承先辈活佛的宗教地位。(云中凤按:在汉地,称呼藏地修行转世者最广泛的是“活佛”)“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译,意为“化身”,这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说而命名的。藏传佛教认为,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显,而化身则随机显现。
所以,一个有成就的正觉者,在他活着的时候,在各地“利济众生”;当他圆寂后,可以有若干个“化身”。换句话说,在这种佛教理论的指导下,藏传佛教对于十地菩萨为普渡众生而变现之色身,最终在人间找到了依托之物,即“转生或转世之活佛”。故“珠古”(即化身)是多种称谓中最能表达“活佛”所蕴含的深奥义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准确、全面的称谓,因而是“活佛”的正统称谓。
堪布:原为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其后举凡深通经典之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藏僧学习经典之学校)之主持者,皆称堪布。担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又为西藏地方*府僧官系统之职称,如达赖、班禅之高级侍从,亦称堪布,基巧堪布即管理布达拉宫宫廷事务之僧官。班禅堪布会议厅即班禅召集随从人员决策议事的权力机构。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译,该词最初是从梵文(gu-ru,固茹)两字义译过来的,其本意为“上师”;然而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因此,后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云中凤按:活佛同时是喇嘛,但喇嘛不一定是活佛!活佛在藏地的宗教地位及受民众尊重的程度都要高于喇嘛!另外,在着装上亦有不同,活佛永远是穿*上衣,而喇嘛是不能穿的。)上师:藏传佛教对具有高德胜行、堪为人师者的尊称。藏区称上师为喇嘛,
法王:法王一般分为四种:一是修行极高的高僧被*府认定。如噶玛噶举派的大宝法王等。二是某教派或大寺院体系的主法者。三是对于佛法推广传播的贡献极大修证极高,于是被公认为法王。如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晋美彭措法王,亚青寺的阿秋喇嘛等。四是某教法的持有者。如宁玛派龙钦宁提的持有者多智钦仁波切。
那么谁有资格成为咱们的上师呢?《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明确指出了上师应具备的条件:热爱和平、学识渊博、勤于利众、师承佛陀、精通佛典、善于讲授佛学、对弟子无区别心。只有具备了上述全部条件时,一名现世的修行者或转世活佛才有资格成为别人的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