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荣宝22春拍李致忠万寿润公禅师 [复制链接]

1#

李致忠先生,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同年,供职于国家图书馆,六十年来始终投身于古籍整理、版本鉴定,目录编制、书史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曾任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版本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倾其心血。先后发表论文余篇,出版《中国古代书籍史》《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古书版本学概论》《历代刻书考述》《宋版书叙录》《古书版本鉴定》《典籍志》《古代版印通论》等等专著,著作等身,学术累累,为鸿儒硕学,斗南一人。整理出版古籍十余种。现为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协委员。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规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编委会主任。为中国古籍版本学界泰斗,海内外学术领袖。

万寿润公禅师语录三卷侍从居平、居实等编次。蒙古憲宗八年()刻本。每半叶11行,行24字,白口,四周单边。

万寿润公禅师其人

清陆继萼乾隆时所修《登封县志》卷三十,有“张孔修《润公禅师殿记》(楷书)”一语,因疑他是河南登封人。其余关于他的身世、俗名、法号、生年、示寂、行修、禅缘等基本情况,皆未见翔实记载,我们只好从《语录》中寻找蛛丝马迹,以期多知道些他的行迹。

《广福院语录》中有“为圣安圆照禅师水陆參云……。”此处之“圣安圆照禅师”,指的当是其时燕京大圣安寺的圆照禅师澄公。按圆照澄公,乃耶律楚材在燕京寻师问道的高僧。耶氏尝说:“昔予在京师时,禅伯甚多,惟圣安澄公和尚神气严明,言辞磊落,予独重之,故尝访以祖道……。圣安从容谓予曰‘昔公位居要地,又儒者多不谛信佛书,惟搜摘语录,以资谈柄,故予不敢苦加钳锤耳。今揣君之心,果为本分事以问予,予岂得犹袭前愆,不为苦口乎!予老矣,素不通儒,不能教子。有万松老人者,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辨才无碍,君可见之。’”(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八《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菴录序》)可知润公禅师《广福院语录》中所说“为圣安圆照禅师水陆参”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背景。

《广福院语录》中又有“为中书湛然夫人苏氏葬于玉泉山,拈香云:‘百骸溃散,神游故国,田园万里,归来性翫……’”的语录。苏夫人卒于乃马真后二年(),葬在了北京玉泉山,下葬时润公禅师参加了葬礼,并上香敬拜,说了上边那些话。关于燕京的“广福院”,不见史载。年9至11月,有人以“历史领域创作者”名义,在网上发表长文《话说金中都》,副标题《话说大地七千年》。文中说:“金人所建的大型寺院则有圣安寺、弥陀寺、资福寺、寿安寺、广福院等。”既是金人在中都新建的“广福院”,只要不遭人为破坏,到蒙古人兴起,占领中都,定继续使用。至润公禅师住持“广福院”,并以此编辑命名《润公禅师广福院语录》,则完全是可能的。

本书第二卷,为侍从居平所编次,卷端上题为《泉石润公禅师柏山龙泉禅寺语录》。这一卷的开篇即说:“师于丁未年四月十五日,混源长官高帅敦请住持柏山龙泉禅寺,至三门下,拈香云……。”按“丁未”,当是蒙古定宗二年()。表明这一年的四月十五日之后,润公禅师已应邀来到山西柏山龙泉禅寺做住持,这是他的行迹之一。所谓浑源高帥,真名曰高定。明李侃成化时所修《山西通志》卷九谓“高定,浑源人。好学,敦信义,尚气节。仕为云中招讨使、都元帅、永安*节度使。定谓诸子曰‘吾蒙国恩,致位侯伯,布衣之极,易敢久贪爵宠乎!’遂致仕而去。”看来定宗二年()将润公禅师请到浑源柏山龙泉寺当住持者,还真是浑源州的高帅。

本书第三卷是《佛巌瑞峯禅寺泉石润公禅师语录》。卷中有“故中书省湛然居士灵车至北镇方营,“拈香云‘…*风吹輿赴燕台,遥望铭旌心折摧。大国方申经济术,上天寿却谪仙才。乾坤色黯三光淡,山水声寒百姓哀。惆怅佛巌香一炷,湛然无去亦何来’”。其中“湛然居士灵车至北镇”,此镇当指幽州重镇广宁城,为锦州十一镇之一。此城最早为辽代所建,是坚守幽州的重要关口,故有“幽州重镇”之称。润公禅师代表燕京佛巌瑞峯禅寺,远至北镇迎接耶律楚材灵车,并焚香颂念了上面那段话,表明他和耶律楚材关系非同一般。

按耶律楚材失宠受排挤,始自乃马真后称制。人常在失落时思念故乡,故离开中朝,回到家乡排忧解愤,未料,乃马真后三年()五月,耶氏却忧愤而死。经乃马真后允许,耶氏尸体始得运回燕都,也才有了润公禅师到幽州北镇迎灵一节。因为耶氏谢世的月份是五月,天气已经渐热,所以灵车归燕必当在他谢世的同一年,因此可以判断润公禅师到幽州北镇迎灵,也当在这一年。且颂语中有“佛巖一炷香”之语,表明润公禅师到北镇迎灵,身份盖不仅是个人,似乎还代表佛巌瑞峯禅寺。否则何谈“佛巖一炷香”!

本卷还有“为先师东林和尚拈香云:还知圆寂事么,清明已过春将暮,海风吹倒珊瑚树……。”“为先师五七设斋”等语。更有为万松禅师圆寂、三七、百日拈香活动的记载。说明东林和尚是他的老师。“东林”乃“志隆禅师”的雅号,拜邢台净土寺住持万松行秀为师。后来成为曹洞宗主要人物之一。耶律楚材亦曾皈依万松行秀三年,遂与东林志隆出于同门,可知耶律楚材及东林志隆,都是润公禅师的师傅辈。由此也可推知润公禅师亦是曹洞宗的传人。而万松行秀,自金章宗承安二年(),到蒙古定宗元年(),将近半个世纪先后在燕京仰山栖隐禅寺、报恩寺、万寿寺住持,培养了不少徒子徒孙。润公禅师便是他的再传弟子。

上面是我们从本书中钩沉出来的有关润公禅师一鳞半爪的材料,对了解他的行实多少有点作用。下面我们再从耶律楚材给他的回诗中,看看耶、润两者的关系。

《湛然居士文集》卷九、卷十一、卷十四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九收录一篇《谢万寿润公和尚惠书》诗,云:“多谢堂头远赐书,惊人才笔我难如。承当禅随心无媿,供奉佛牙力有馀。幼子可袭先父业,游人却到旧时居。个中消息谁悉,玉女乘风跨铁驴。”这显然是润公禅师尝致信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才有回诗给他。“多谢堂头远赐书,惊人才笔我难如”,评价甚高,出自内心。而他迎灵时所说“*风吹輿赴燕台,遥望铭旌心折摧。大国方申经济术,上天寿却谪仙才。乾坤色黯三光淡,山水声寒百姓哀。惆怅佛巌香一炷,湛然无去亦何来”,也是心出肺腑,推崇备至。

同书卷十一又收录一篇《寄万松书寄万寿润公禅师》(用旧韵)诗,云:“赖苔禅师一纸书,禅师佳句古谁如。不才叹我垂垂老,美裕怜君绰绰馀。断臂志如慧祖,点胞终不似云居。三关参到纵横处,识破*龙脚似驴。”这是耶律楚材给万松老人及润公禅师倆人的回诗。万松是万松行秀,金元时期著名的高僧大德,尝住燕都,今北京西四砖塔胡同的砖砌宝塔,就称为万松塔,是他圆寂后弟子们为之构建的。

同书卷十四又收录一篇《寄万寿润公禅师》诗云:“林泉人笑凤凰枝,我慕林泉叹后时,盼得人来问消息,太平和尚又无诗。”显然他官至中书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林泉逸隐笑他高登凤凰枝,而我羡慕林泉,却在慨叹之后,亦有难言之隐。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晚号玉泉老人。契丹族。义州弘*(今属辽宁)人。博极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是彼时少数民族中汉化程度极高的儒学之士。元太祖十年()召见,留左右。十四年,随太祖西征,占卜星象并行医术,得太祖信任。太宗即位后,累官中书令,定君臣礼仪;反对将汉地易为牧场之议;建立税收制度;劝废攻城不降,城下施行屠城的旧制;建议恢复施行以经义、词赋、策论取士的科举制度;并建议设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山西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对蒙古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有人诬告耶律楚材“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朝廷派人缉查,“唯琴阮十馀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至顺元年()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文正”(详见《元史》卷《列传》第33)。这就是一位高官显宦,一位高僧大德之间的情愫。

透过上述一鳞半爪的材料,可知润公禅师盖为河南登封人。落发为僧后,行修笃定,成为东林志隆禅师的入门弟子。东林志隆乃万松行秀高徒,耶律楚材亦曾皈依万松行秀三年,故与东林志隆为同门兄弟,中书令耶律楚材就成为了润公的师叔,而在世间则是挚友。尝住持燕都广福院、佛巌瑞峯禅寺、山西浑源柏山龙泉禅寺。有《语录》三卷行世。

润公禅师语录其书

润公禅师语录的编法,是就禅师所住持过的寺、院加以分编。排在首位的是《全实润公禅师广福院语录》,卷端已佚,不知由谁编次。广福院,历史上几乎全国各处都有,唯燕都有没有,史未明书。前边引证《话说金中都》,副标题《话说大地七千年》长文中说:“金人所建的大型寺院”中有“广福院”一目,可知广福院乃金人所建,蒙古时期仍在使用。

排在第二位的是《泉石润公禅师柏山龙泉禅寺语录》。据明李侃成化时所修《山西通志》卷二载:“柏山有三,皆以山多柏树名。一在乡宁县东一十五里;一在浑源州东南,与恒山连;一在汾州西五十里。”结合前引“师于丁未年四月十五日,混源长官高帅敦请住持柏山龙泉禅寺”的记载,请他来住持柏山龙泉寺者,是混源州的长官高帥,可见龙泉寺应是混源的柏山龙泉寺。此在前边已经作了交代,恕不赘述。

排在第三位的是《佛巗瑞峯禅寺泉石润公禅师语录》。这个“佛巌瑞峯禅寺”,是否在燕都,没有明确记载。盖在燕京,尚待进一步考证。

润公禅师语录的几点考证

此书《佛巗瑞峯禅寺泉石润公禅师语录》卷尾镌有“旹大朝岁次戊午年十二月旦日毕工”刊记一行。考据价值极高。

“大朝”之称考。“大朝”一词,最早盖出现在唐朝。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二《治*部上》云:“大朝庇民济世,京邑翼翼,永承嘉惠。”

唐李商隐《樊南文集补编》卷二《为汝南公上淮南李相公状》云:“使庶*绝贪婪之患,大朝无*比之忧……。”

同书卷四《为荥阳公上衡州牛相公状》又云:“相公早輔大朝,显有休绩……。”

宋欧阳修《五代史记注》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载五代后周世宗南征,节节胜利,南唐割濠、寿等六州之地“隶于大朝,乞罢攻讨”。“自是景始行大朝正朔”,上章称臣。

玩味上述文献中出现的“大朝”,多是臣工对“国朝”的敬称,或是败邦的畏称,或是友邦的礼称,而不是正式的国号之称。下面摆出有关蒙古时期“大朝”指称的提法,看看其含义为何。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八《醉义歌》中云:“辽朝寺公大师者,一时豪俊也。贤而文,尤长于歌诗,其旨趣高远,不类世间,语可与苏、*并驱争先耳。有《醉义歌》,乃寺公之绝唱也。昔先人文献公尝译之,先人早逝,予恨不得一见。及大朝之西征也,遇西辽前郡王李世昌于西域,予学辽字于李公,期岁颇习。不揆狂斐,乃译是《歌》,庶几形容其万一云。”这段话大约写于耶律楚材随太祖成吉思汗西征的第二年(),其时蒙古已有国号,称为“大蒙古国”。耶律楚材却称“及大朝之西征”,显然是对“大蒙古国”的敬称或尊称,而没有直呼其国号。这是将“大蒙古国”称为“大朝”较早的记载。

元释念常《佛祖通载》卷二十一云:“庚戌,大朝灭辽东高丽。”“庚戌”当是蒙古海迷失后二年(),仍为蒙古时期,所以念常也仍敬称为大朝。

明郑麟趾《高丽史》卷十八载:“蒙使加大、只大等来,太孙传今旨曰‘大朝使来,不可以凶服迎’。”

明宋濂《元史》卷一五九《列传》第四十六载:“今大朝遣使至此,而不以国书见授,何以示信……。王何独不见大朝使臣乎?”

上面几处出现的“大朝”,品其含义仍是臣工对本朝的敬称,或友邦的礼称,当然也是国号的代称,但绝非哪一国的国号。元念常所撰《佛祖通载》卷二十一载“辛未,大蒙古国号始建”。辛未,即元太祖六年()。从这一年起,蒙古以“大蒙古国”为号,不仅统一了长江以北大半国土,连云南、西藏也先后纳入版图。至至元八年()忽必烈灭了南宋,掌握了全国*权,又定国号为“大元”。可知,什么时候出现的“大朝”,都只是国号的敬称、尊称、礼称、畏称或代称,而不是相应国家的国号。

《润公禅师语录》版刻考。《佛巗瑞峯禅寺泉石润公禅师语录》卷尾所镌“旹大朝岁次戊午年十二月旦日毕工”刊记,应是本书刊刻蒇事的年月日。其中的“大朝”,指称的当是大蒙古国时期的大朝,因为润公禅师生活的时代,跟耶律楚材相仿,或稍晚一点,正处在蒙古兴起旺盛的时代。所以此处之“大朝”,不会指别的时期之“大朝”,而是对大蒙古国时期的指称。“岁次戊午”当是蒙古宪宗八年(),再过十三年(),大蒙古国的国号就改为“大元”了。“十二月”是岁末,“旦日”,指初一。“毕工”,指镌板竣事,也就是完工了。表明此书乃蒙古宪宗八年()刻本。

从《语录》的版刻风格看,其开版之地似不在燕京。从现存辽、金、元所刻之书的档次看,当时燕京镌版印行的书,皆较此书要精美得多。如山西应县木塔发现的辽刻佛经、《蒙求》,蒙古宪宗六年()碣石赵衍在燕京所刻的李贺《歌诗编》等,在刊版、用纸、敷墨、刷印诸方面,都远远在此书之上。因疑此书当刊版在山西。原因是山西平阳自金朝起便是北方的刻书重镇。到蒙古时期,又设经籍所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专以管理文化刻书出版事业,故山西平阳刻书成为当地的土特产。此书之《润公禅师柏山龙泉禅寺语录》又成书在山西,故此书完全编成后,完全有可能由山西方面开版。

金、元时期山西刻书风格,不同于其它任何地方,原因是山西的刻工受来自开封刻工的影响。早在金人破汴以前,开封方面的刻工便经解州(今属运城),然后北上临汾、太原等地,从事自己熟悉刻书职业。金人破汴之后,对工匠施行免死*策,更使开封许多版样书手、刻字、画界、刷印、折配、装订等工人来到山西。他们与当地同行切磋合作,相互融合,形成了山西的风格特点。我们可以审视《润公语录》,其风格特点与各地都不一样,具有山西刻书的独特风韵。

考察一书的价值,常从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代表价值三方面入手。业内又常以时代早,流传少、价值高来评价其是否珍贵。以这种尺度来衡量此《润公语录》,其珍贵盖在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两个方面:

一带有“大朝”称呼的刻书年款,过去不知道,更没见过,今日逢辰现世,几成唯一,极富版本价值。

二是书在现存蒙古时期书刻中虽然不算太早,但仍在蒙古大朝时期,相当南宋末年,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三是此《语录》不同于那些佛经内典,其中涉及若干人、事材料,资料价值也比较高。值得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