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顶礼,五祖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八个 [复制链接]

1#

五祖授衣法给惠能后,怕事机泄露,有人产生恶念,加害于惠能,便打发惠能连夜南归;另一方面不再升堂说法。

众人都迷惑不解,议论纷纷,一连过了数日,五祖估计惠能已经走出很远了,弘忍才对众弟子淡然道:“吾道南矣。”

众人惊闻此言,面面相觑,问道:“谁得了佛法。”

弘忍道:“能者得之。”

众信徒们散去之后,细细一想,碓房中的惠能正好是几天前不见的。

大家恍然大悟,闹将起来,很不服气,各自分头南下追赶,要杀惠能,抢回衣法。

其时,数百人马已追踪惠能至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现称梅岭中的梅关古道)。

其中有个叫惠明的,他武艺高强,气力过人,一马当先,截住惠能,高声喊道:“你这南蛮子,不要逃,快把衣法留下,否则,人头难保。”

原来,惠明确有其人,俗姓陈,名道明,是江西省鄱阳县人,原为陈宣帝的孙儿,因国亡流落民间,但武艺超人,又以其有皇孙之誉和将*之称,投入五祖法门之后,继续拜师学艺,成为五祖门下的一名武僧。

追杀惠能,他自告奋勇,认为十拿九稳。

这时,惠能见身后惠明来得凶,便将衣法掷在地上。

随后隐身在旁边的草丛之中。

惠明赶来,径直去取法衣。谁知这法衣如同在地下生根一样,拔也拔不动。

惠明渐觉理亏。他茫然四顾,眼见山风猛烈,茅草萧瑟,红日即将西垂,感到回去难以交差。

心中一怔,汗如雨下,忽然有悟,放声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而来。请你出来。”

惠能走出草丛,盘坐在石上,惠明惶恐上前施礼道:“望和尚慈悲,为我说法。”

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你为法而来,现可放下诸缘,是非好坏,高下与圣凡等,勿生一念。”

惠明言下大悟,用心参一参自己本来面目,并说:“我在*梅多年,一直未得佛法真谛,不知自己本来面目,今蒙大师明示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后和尚即是我的宗师。”

这样,惠明就成为六祖第一个学法弟子。

惠明秉受佛法后,请惠能迅速南下,由他在此等候众僧。

不久,大队人马赶到,惠明道:“我以前听说惠能早有脚疾,走也走不快,肯定还在后头,大家分两路往回追吧!”

于是大队人马又赶回跑。

惠明归化于六祖门下,后到江西庐山上的布水台和袁州蒙山禅师处而终。

惠明听之即开悟说明惠能不仅懂法且讲法得当,也从侧面反映出惠明的悟性极高。

古大庾岭今称梅岭,衣钵石如今成为韶关南雄梅岭的一道重要风景。

话说回来,那日数十位僧人被惠明骗回去,谁知走到半路,惠明亦不见了,方知是上了惠明的当。

回到东禅寺后,他们觉得这事做得太荒唐,有失出家人身份,于是向弘忍大师忏悔,但还有三人悟明、性空、了慧毫无悔过之意,第二天又南下继续寻找惠能。

一日清晨,惠能来到宝林寺后山,忽然看见有三人跟在后面,**祟祟,惠能想,难道是追夺法衣的恶人?

后面三人加快了脚步,惠能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本能地摸了摸随身所带的衣钵,赶快寻找一处草木茂密的地方隐藏了起来。

那三人找不到惠能,于是就放火烧山,顷刻之间,一片火海,浓烟弥漫,惠能正隐藏在草丛中,突然听见噼噼啪啪的烧物之声,一阵阵浓烟吹来,同时也传来恶人的喊声:“卢行者,请你出来,只要你交出衣钵就算了,我们绝不会害你的性命。”

火势正在蔓延,惠能被浓烟呛得喘不过气来,忽然想起附近有一座岩石,跑过去一看,不见有岩洞,只有一条很深的石缝。

惠能侧身贴壁而行,总算走进了石缝深处。

所幸岩石四周,杂草凋零,火势渐稀,不至于渗透进石缝内,惠能总算在石缝中躲过了一场灾难。

夜幕降临了,四周恢复了平静,惠能才从石缝中钻了出来。

他感到弘法机缘未到,宝林寺不是久留之地,然而一时间也不知道往哪里去才好。惠能想起了弘忍大师的临别赠言:“遇到了有‘怀’字的地方,就留住下来;碰到了有‘会’字的地方,就隐居起来。”

离韶州不远有四会县和怀集县,去那里或许可以躲避灾难,于是惠能朝着曹侯村的方向双手合十,遥拜那里的村民,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大恩大德,今后若有机缘,当再回曹溪弘法。

然后下了山,朝着西南方向走去。

后经查证,惠能避难岩洞中一块大石头尚留有他当年盘腿而坐的膝迹和衣布之纹,故后人称此为“招隐岩”,称岩中央这块石为“禅石”又称“避难石”。

唐代以来,“狮子岩招隐”被列为曲江县“十四景”之一而名垂史册。

现在,我们考察一下,“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通常的解释是,怀指怀集县,属于今日广东肇庆管辖。会指四会县,也属于今日广东肇庆管辖。

这个说法是相当可信的,因为惠能是在逃难,他问的是自己到什么地方去,或者说到什么地方避祸才安全。

弘忍回答的意思是,你到了怀集这个地方就停下来,再到了四会这个地方则藏起来,这样就能免祸了。

惠能果然按照弘忍所说到了四会,“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在这猎人队中藏身,见猎人们每日烹煮猎物,惠能躲不开,只好吃肉边菜。

后来,惠能回到曹溪弘法,又遭恶人追杀,“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这是惠能大师自己说出来的,二邑正是怀集、四会。

由此可见,这八个字并无稀奇之处。再后,惠能成为禅宗六祖,一生都在岭南一带传法,最后在新州国恩寺圆寂。

但是,他的真身像供奉在韶关南华寺。

然而,问题倘若如此简单,那就没必要做什么解读了。

有意思的是,或者说十分巧合、意外的是,“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还有了另一层意思,可以做另一种理解。

这里的怀、会,可以说指的是禅宗史上闻名的高僧怀让和神会,两人都是惠能大师的高徒,日后又都是禅宗的传人。

下面,就看看怀让和神会与六祖惠能大师的渊源。

怀让生活在唐玄宗时代。

推算一下,他大约是年或者是次年到曹溪参拜六祖惠能学禅的,并成为其高徒。

他在六祖身边侍奉十五年之久,直到年,六祖惠能圆寂一年后才离开曹溪。

对此,《宋高僧传》中是这样记载的:“能公大事缘毕,让乃跻衡岳止于观音台。”

也就是说,怀让办完惠能大师的大事,就前往南岳般若观音台,弘扬惠能的学说,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

他继承了惠能的衣钵,一生强调“心即是佛”,自称“顿悟法门”,又叫“顿门”,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他还有一个著名的高徒,就是马祖道一。他门下的临济宗流传时间长,影响大。

在晚唐和宋代先后传入朝鲜、日本。

怀让圆寂后葬于南岳,唐敬宗李湛赠谥号为大慧禅师。

于是,就明白“逢怀则止”的含义了,到怀让这里,禅宗虽然兴盛起来,却不再有七祖出现。

后世有人称神会为禅宗七祖,但这显然没得到认可,停止在怀让这一宗了。

神会在十三岁那一年,几乎与怀让同时来到曹溪拜惠能为师,是六祖著名的法脉传人之一,也是著名的菏泽宗的创始人。

在六祖惠能圆寂后的二十年时间里,惠能的顿悟法门日渐式微,而神秀的渐悟法门却大行其道。

《宋高僧传》是这样描述的:“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荡其渐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时始判焉,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稍展开说就是,神会为了重振惠能法门,于年,在河南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与渐悟派论战,就此确立了南宗惠能为禅宗正统。

日后所谓南北顿渐两门,即以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南顿北渐”之名,就是从这时叫起的,但已经倒过来了,北渐日渐式微。

后来,神会因遭受诬陷,曾经在放逐中生活过,但声望始终有升无降。倘若没有神会,禅宗会是另一个样子。

那么,这一切与“遇会则藏”有什么关系?问题在于如何读这个“藏”字。这个字既可作动词的cang(藏)解,带有躲藏、潜伏、隐蔽之意。

但是,也可以作名词的zang(藏)解,带有宝藏、经藏之意。佛法的经律论,就统称三藏。于是,这个“遇会则藏”的“藏”,就可以读成名词的经藏。

这么一来,其深度含义就自然浮现出来。

惠能的《坛经》最初是由弟子法海整理的,但其思想体系却是由怀让、神会等发扬光大的,并真正进入了佛家经典行列。

佛教的典籍分为经、律、论三种,但只有佛陀所说才可以称为经,任何其他人所说,只能是论。

例如,龙树是佛教史上公认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但他所造的《大智度论》《中论》,也只是论。

而惠能的著作被认定为“经”,这是不同寻常的。

在乾隆版的《大藏经》里,收有《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在最流行的《大正大藏经》中,也收有这一经典,书名较长,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后来,新修版书名简略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这样解释,或许显得牵强,但不能不说,惠能大师圆寂后,是南岳怀让和菏泽神会担起了继承慧能衣钵,也就是禅宗衣钵的大任,才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第一大宗。

由此可见,即便是巧合,“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也有了某种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

《禅宗祖师惠能》《六祖惠能民间故事》《岭南文史》《三径庐小札》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