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艺谋新作影全国公映,替身的故事,与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曝光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

年9月6日,张艺谋的新作《影》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单元,举行了全球首映。9月30日,这部电影终于正式和国内观众们见面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张艺谋携《影》而来

这部《影》是张艺谋继年《长城》之后,耗时两年精心打造的作品,尚未公映就已经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影片讲述了一个从八岁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不甘心被当成傀儡替身,历经磨难,努力寻回自由的人性故事。简单说,这是一部关于“替身”的故事。

电影《影》剧照

虽然张艺谋作为影片的导演和编剧,肯定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提到替身题材的电影,很难不让人想到已故的日本导演黑泽明那部大名鼎鼎的《影子武士》。而在张艺谋的这部新作中,确实也体现出了一些向前辈致敬的意思。

黑泽明《影子武士》剧照

影片中*一人分饰两角,沛国大都督子虞与他的替身境州。子虞在被敌国战将杨苍击败负伤之后,启用从小培养的替身境州,让境州扮演他行走在朝堂和战场。

*在《影》中分饰两角

这种表现形式的戏剧张力不必多说,只是让人不禁好奇:在古代,是不是真的会有这样的替身呢?您别说,还真的有。今天咱就借着电影,给大家讲几个中国古代替身的故事。

二、替主人送命:替身的基本功能

要说替身的基本功能,当然是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替主人博回一命。这种替身古已有之,尤其是在战场这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下更是比较常见。当然,这种替身一般是在战场上危急情况下的临时选择,像电影《影》里面那种处心积虑从小培养的情况基本是不可能的。毕竟,替身往往都是替主人去死的,甚至可以算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常年培养并不划算。

同时呢,因为从事替身这一行的人最后往往都死掉了,而且让别人替自己去死,这多少都有损主君英明神武的形象,所以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替身并不多。今天咱们要讲的这一位就是比较有名的一个。

纪信画像

这位替身呢名叫纪信,他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了。纪信的留下的事迹不多,散见于《史记》、《汉书》中刘邦、项羽各自的纪、传当中。纪信第一回登场,大概是在《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宴会中途,刘邦借更衣“尿遁”:“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王宏剑:《楚汉相争——鸿门宴》

第二次登场就到了楚汉争霸中,刘邦几乎陷入绝境的荥阳之战了。前年5月,楚汉争霸进入第三个年头,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已有一年,粮食将尽突围不得。这时,纪信主动请缨,要求假扮刘邦向项羽投降,给刘邦争取一个突围的机会。刘邦自然是答应了的,仔细议定之后,在5月的一个晚上,纪信就穿上刘邦的衣冠,带上仪仗,又选了二千老弱妇女扮成的*卒,趁着天黑摸到了项羽的营前。营内问话,纪信就说:汉王粮食将尽,前来投降。据说呢纪信和刘邦的长相是有几分相似的,再加上月黑风高不容易分辨,项羽还真就给他骗过去了。

等纪信进了大营走到跟前,项羽才发现不对劲,一打听才知道刘邦早已经“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了。项羽当然大怒,于是纪信就被项羽绑起来活活烧死了。

纪信的人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呢,由于他的行为特别符合古人对“忠义”的道德期许,在他身后,通过历代正史和知识精英言论的一代代强化,纪信的“忠义”形象逐渐被构建起来,并且愈发的高大。甚至在一些地方,纪信化作了当地的城隍,享受民众的香火供奉。大概当地的老百姓是希望纪信像保护刘邦一样,保护自己吧。

甘肃天水城隍庙(纪信祠)

三、替主人出家:替身的另类功能

前面说了,一般情况下,古代的替身都是“一次性用品”,所以很少有长期培养的。可能有的朋友就会问了,就没有像《影》里面那种,从小就培养,然后用好多年的替身吗?您别说,还真有一种,只是这个用途比较另类。

有看过《红楼梦》的朋友可能有印象,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在写清虚观打醮时,写到这么一位人物:“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儿,后又倒做道录司的正堂,曾经先皇御口亲封为‘大幻仙人’”。这里提到的“替身儿”,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很另类的一种替身,即替身出家。

《红楼梦》里的清虚观打醮

替身出家,也就是选一名替身,替主人出家修佛或者修道,修来的功德归主人所有,这确实是一种从小培养,相对长期的替身了。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南朝,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中记载“释智藏,姓顾氏,本名净藏,吴郡吴人。……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以泰初六年(南朝无此年号,疑为泰始六年即年)敕住兴皇寺。”

这种替身出家的现象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比较兴盛,首先是在皇室内部。张居正在《敕建承恩寺碑文》中就写到:“皇朝凡皇太子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为僧,名替度,虽非雅制,而宫中率沿以为常。”而在明末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里也有记载说:“本朝主上及东宫与诸王降生,俱剃度童幼替身出家,不知何所缘起,意者沿故元遗俗也。……今上又自建万寿寺于西直门外七里。……内主僧年未二十,美如倩妇,问之亦上替僧。”这是替身出家当和尚的。当然所谓“故元遗俗”不太准确。

另外也有替身出家修道的。泰山西北五峰山有《重修五峰山李公碑记》,清顺治七年()李雨霑撰,记录了清初重修五峰山洞真观的事情。其中有这么一句:“时有明光宗替道史羽士讳和训者,修真于兹,贻于赵天雷、崔真人相伯仲焉。”这里说的“替道”,应该就是类似《红楼梦》里的替身道士了。

五峰山洞真观

这种替身修行早期可能流行于皇室,但上行下效么,到明清时期就逐渐扩展到民间的富贵人家。《旧京琐记》卷一《俗尚》载:“富贵人家多信佛,故僧道之地位甚高。子弟往往拜僧为师,求其保护。甚有以子息艰难,恐难长养,而购一贫家儿令其为僧者,谓之替身。他日被替之子长成,此替身僧人若其弟兄然,举家敬礼之。”也就是说,富贵人家要是担心子孙难养活,就买个穷人家的孩子送到庙里代替出家。这种行为在明清时期很多笔记、方志中都有记载,可见是挺普遍的一种现象。

可能有朋友会问,这出家都能替,佛祖答应吗?实际上还真有僧人批判过这种现象。比如万历时僧人圆澄在《慨古录》就很激烈的批判这种“替僧”现象是“妄立异端,空耗国本,有辜圣心,大可哀哉!”然鹅……这种批判并没什么用处。其实宗教这种东西,在诞生之初可能确实有追求彼岸的形而上的意义。但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宗教越来越世俗化,对所谓信众来说,也就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功利性或者实用性的东西。所谓“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大抵也是如此。这不得不说是个挺讽刺的事情。

好了,关于替身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介绍到这里了。9月30日电影就要公映了,大家去看了吗?

参考文献:

孔令彬:《佛教中“替僧”现象考略》,《宗教学研究》1年第2期。

周郢:《〈红楼梦〉中“替身道士”考》,《曹雪芹研究》7年第1期。

刘锦源:《名与风兴——论纪信形象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议论文集》年。

王若冰:《纪信祠怀古》,《档案》4年第7期。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