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济南也有个唐三藏,取经带回大量梵本经 [复制链接]

1#
彭洋挂号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332503.html

《西游记》所描写的唐三藏,俗姓陈,法号玄奘,是河南偃师人。唐,指唐朝;三藏为梵文,意谓包含经藏、律藏、论藏的全部佛教经典(藏,梵文原意是盛放物品的竹筐)。只有通晓三藏的高僧,才能号称“三藏法师”。

“唐三藏”作为一个专用名词,特指玄奘;作为普通称谓,则指唐代所有的高僧。在唐代,有一个比玄奘小三十多岁、生长在山东济南的另一位高僧,也曾远赴印度取经,也曾称为三藏法师,但却因种种原因在后世鲜为人知。事实上,在佛教史上,他与玄奘、东晋法显并称为“三大求法高僧”,又与玄奘、后秦鸠摩罗什、梁朝真谛并称为“四大译经家”。

这位济南的“唐三藏”,法号义净。

义净,俗姓张,字文明,唐太宗贞观九年()出生于齐州山茌县(今济南长清张夏镇)。七岁入齐州城附近的土窟寺,出家皈佛,十四岁成为沙弥。沙弥是初修十戒的男佛教徒,离正式的比丘(僧人)还有相当的距离,只有修成“具足戒”才能成为资历完整的比丘。所谓“具足戒”,意谓戒条圆满充足,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女僧人)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成为沙弥的义净,仔细拜读了法显的《佛国记》。法显是东晋名僧,曾经西域到达天竺(印度),学会梵书梵语;又至狮子国(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回国,著有《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法显大师西游取经的经历深深地扎根在义净的心里,由此他立下志向:去西天佛国,像法显和玄奘大师那样,克服重重困难赴西天取经!

永徽六年(),二十一岁的义净在神通寺(在今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接受了具足戒的仪式,成为一位名正言顺、风华正茂的僧人。

显庆五年(),义净离开了土窟寺,跋山涉水先到达东都洛阳。洛阳佛门显敞,义净巧遇莱州(今山东莱州)僧人弘祎,二人结伴同行到各处朝拜参请。这年年底,冒雪赶到京城长安。看到塔寺林立,高僧云集,义净异常激动欣喜。

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德高望重的玄奘大师在玉华寺平静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两天后,唐高宗下诏罢朝举哀,举行盛大的法事。长安方圆五百里内,百万人来为大师送行,仪式空前隆重。义净亦为大师送葬,当晚与三万多人一道在*原为大师露宿守墓。

麟德二年,义净已入佛门二十五年,受具足戒也已十二年,已经是满腹经纶的法师。他决计启动西天取经的行程,邀约了四五个法侣结伴同行,如弘祎、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处一、晋州(今山西临汾)人善行等。然而好事多磨,先是处一法师因为照顾老母而不能同行,接着得知去西域之路北有突厥,南遇吐蕃,战事不断,道路受阻。尚未出门,已遭挫折,但义净与弘祎、善行矢志不渝,三人商议:既然陆路多处受阻,就改走海路!

三人如约聚面扬州,想不到到达江宁(今江苏南京),弘祎竟接受了那里的玄瞻法师的敦请,留寺安养,放弃了西行的打算。义净无奈,只好再到各寺寻访法侣,遇上一位俗姓胡、法名玄逵的僧人,交谈中玄逵表示愿随义净西去取经。于是二人商定在广州会合,结伴去天竺国。义净对玄逵评价颇高,说他“令族高宗,兼文兼史;尚仁贵义,敬法敬僧;枝叶蝉联,嘉声靡坠”。

抵达广州,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一艘来自波斯的商船,答应回波斯搭载义净等人。这时,年仅二十五六岁的玄逵却患病卧床不起。义净、善行虽然执意要等玄逵痊愈之后同行,但波斯商船不能久等,无奈之下,玄逵只好放弃,写诗(此诗《全唐诗》误收为义净诗)向义净表示歉疚和遗憾:

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

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

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

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

诗运用了大量佛教语,如“标心”(表明意愿,显示心怀)、“梵宇”(佛寺)、“运想”(想象、期盼)、“仙洲”(佛教徒指印度半岛)、“乘杯”(佛教传说有僧人能乘木杯渡水)、“法流”(相续不绝的佛法)。说自己心许佛门,期盼去印度朝圣,无奈染病不能与法侣同行,美梦破灭;这样的变故无可挽救弥补,不知何时才能乘船到印度,仔细观看高僧宣讲佛法。

玄逵因病退出后,就只剩义净、善行二人了。但他俩义无反顾,坚定地登上了南下的波斯商船,时间在唐高宗咸亨二年()十一月。

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了十几天,终于看到了星星点点的小岛屿。船靠岸后,他俩从翻译那里才知道这是到了室利佛逝国(今印尼苏门答腊)。义净下船后打听附近寺庙的情况,想安排水土不服的善行进行休养,没想到遇到了最大的麻烦——语言不通。义净见路边的招牌上到处写着梵文,自己只记得小时候见过,却不曾学过,一筹莫展,救急的办法是先找到寺院安顿善行调理身体。义净找到了一所佛寺,接待他的僧人见他是中土大唐人,便开口说流利的汉语。原来这位僧人法名慧寂,家在大唐的泉州(今福建泉州)。义净从慧寂这里得知室利佛逝国是个佛教国家,这里的佛教是由印度直接传入,语言亦是梵语。

慧寂法师为义净、善行二人安排了住所,并请了大夫为善行诊病配药。二人结束了几十天的颠簸,暂时安顿下来。义净在寺内住着,悄悄地向僧人学习梵语,他聪慧善学,不久能就与寺僧进行简单的交流。可是善行的身体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每况愈下,腹泻不止,常常卧床不起。室利佛逝国的医疗条件、治疗方法与大唐有很大的差别,药品种类也不足,所以善行的身体总不见有好转的迹象。看到善行日渐消瘦羸弱的身体,义净心疼不已,最后与慧寂商定,为了善行能尽早康复,先找船把善行送回大唐。善行听说后泪流满面,义净也潸然泪下。

善行回国后,义净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但是他愈挫愈勇,猛学梵语。半年后梵语突飞猛进,他决定继续西行。搭乘外国去东印度的官船,一路上走走停停三个月,从马六甲海峡辗转到了马来西亚等地,最终到达东印度。三个多月里,义净天天打坐诵经,研习律仪,复习梵语,从不懈怠。义净每天看到的是海天一色,苍茫一片,天天站在甲板上盼,日日望着船航行的方向。

咸亨四年()二月,义净终于抵达南亚次大陆。上岸的东印度陆地,当时是耽摩立底国,就是今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塔姆卜克的古港口一带。

耽摩立底国有许多来自外国的佛教徒留学生。义净早就从书中得知,先辈法显大师和玄奘大师都曾来过这里。在这里,义净遇上了来自爱州(今越南清化)的大乘灯禅师。大乘灯禅师早年随唐朝使者到长安,在慈恩寺(大雁塔)三藏法师玄奘处进受具足戒,研读经书多年,后来经越南、斯里兰卡到东印度,在耽摩立底呆了十几年。现在见到了大唐来僧,大乘灯禅师喜出望外,让义净与自己共居一室,一边与义净聊大唐情况,一边悉心教授义净系统学习梵文。为打牢基础,大乘灯禅师先让义净学习“声明”,声明就是古印度的语法、声韵之学。佛教认为古印度有五种学问,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记载:“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曰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算。三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义净有了在室利佛逝国的梵文基础,又在大乘灯禅师的指导下花了一年的时间学完了专门的梵文文法《声明论》,梵语日臻精通。

但是当义净向大乘灯禅师提议去中天竺巡礼圣迹时,大乘灯禅师却慨叹并非易事,解释说天竺与大唐不同。大唐地域广阔,却是统一的大国;天竺虽比大唐小,但十几个小国各自为*,还有许多蛮夷部落,要想巡礼圣迹,这一路的风险恐怕堪比从广州到此。义净没想到自己梦牵*绕的佛国竟是这种状况!他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证实了大乘灯禅师的话。原来,天竺国地处热带,密林丛生,盗贼劫匪藏匿于高山之中,强取豪夺,谋财害命。由耽摩立底去中天竺需要成百上千的人集结前往才行。尽管明明知道充满艰难险阻,但是义净始终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极力鼓动大乘灯禅师同行。大乘灯禅师被他的诚意所打动,联系妥当之后,带领义净随同其他集结的人马一起出发去中天竺。

在路上,他们果然遇上了山贼,差点丧命,侥幸脱难后继续奋行,有进无退。唐上元二年(),四十一岁的义净在饱尝艰辛之后,终于到达了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的意译是“施无厌”,寺在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东南),传说建于公元五世纪笈多王朝的帝日王时,经历代兴建,规模宏大,有八个大院,盛时藏书九百万卷,能容纳僧众万人,是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玄奘曾在此留学多年。公元八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印度教勃兴,那烂陀寺迅速衰落,十二世纪末毁于战火。年至年,英国、印度考古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十多处建筑遗址。

义净在那烂陀寺学习,一学就是十年!

佛教徒除了理论学习,还重视巡礼实践,即漫游佛教古迹。义净在那烂陀寺期间,也参加过不少巡礼,重点考察了古王城。古王城即王舍城,是古印度中部十六大国之一的摩揭陀国的国都,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地区。释迦牟尼曾长期在此居住,佛迹、寺塔众多。公元五世纪中国的僧人法显来此时,见城已荒废。七世纪唐玄奘抵此,描绘城“外郭已坏,无复遗堵。内城虽毁,基址犹峻,周二十余里,面有一门”,“城中无复凡民,唯婆罗门减千家耳”。王舍城有两大著名遗迹,一是城中佛陀修行的竹林精舍,一是城东佛陀说法的鹫峰。鹫峰,乃是佛教圣地、灵山,义净曾和来自江陵(今湖北江陵)的无行禅师等人一道参拜鹫岭,作长诗《与无行禅师同游鹫岭,瞻奉既迄,遐眺乡关,无任殷忧,聊述所怀为杂言诗》。

在王舍城,义净还写过一首短诗《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用一三五七九言组成,是一首“宝塔诗”: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鹫岭寒风驰,龙河激水流。

既喜闻朝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城难遇,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赤县”,赤县神州的省称,指中国。“丹思”,心神,赤诚之心;“抽”,萌生,抒发。“龙河”,尼连禅河的异名,相传佛将成道,先浴此河,后坐菩提树下。“耆山”,耆阇崛山的略称,即鹫峰。这首形式独特的诗,反映了义净的心声:西天取经是为了东土致用,学成之日,盼望回到祖国传扬佛法。

义净巡游至庵摩罗跋国(其地在西印度)时,曾拜访同乡僧人道希法师的故居。道希法师是齐州历城人,有文才,善草隶,先于义净来到印度,也曾到过那烂陀寺,将从中国带来的中文译本佛经四百多卷捐赠该寺,并在大觉寺(距王舍城不远)造唐碑一座。可惜五十多岁即在庵摩罗跋国遇疾而终。义净参观了道希生前住过的居室,题诗伤悼其不幸。

与道希同一时期来印度的,还有一位齐州同乡师鞭法师,他擅长咒禁、娴习梵语,在庵摩罗跋国受到国王的礼遇,安居王寺。曾与道希法师在王寺相见,同住一个夏天。两位高僧异国逢同乡,“申乡国之好”,为一时幸事。但不幸的是,师鞭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五岁。义净比他俩晚到十多年,没能在印度见面。根据义净的叙述,可知唐代的济南,至少有三位僧人西来印度,但只有义净生还,足见西天取经之险难。

师鞭是从北方陆地来到西印度的,领队者是著名的玄照法师。玄照是太州仙掌(今陕西华阴)人,唐太宗时巡礼天竺,唐高宗时应诏回国,其后又受命重游天竺,未及返而卒,年六十余。义净曾和玄照在那烂陀寺相见,有感于玄照“虽每有传灯之望,而未谐落叶之心”,作诔词悼念:

卓矣壮志,颖秀生田。

频经细柳,几步祁连。

祥河濯流,竹苑摇芊。

翘心念念,渴想玄玄。

专希演法,志托提生。

呜呼不遂,怆矣无成。

两河沈骨,八水扬名。

善乎守死,哲人利贞。

“细柳”,观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祥河”,即尼连禅河,因佛陀曾在此河沐浴,遂称吉祥之河。“竹苑”,竹林精舍。“念念”,即念念相续,谓诵经不绝、专心致志。“玄玄”,本是道家语,佛家亦用来指深奥的妙理。“演法”,宣讲教义。“两河”,佛教将世界分为四大洲,南部的洲叫赡部洲,中有四条大河,前两河是流通印度的殑伽(jìngqié)河(即今恒河)、信度河(又名辛头河)。“八水”,陕西关中地区有泾、渭、灞、浐、涝、潏、沣、滈八条河,此处用于代指京城长安。“利贞”,语出《易经》,和谐贞正的意思。试将诔词以现代汉语翻译如下:

雄心壮志卓尔不群,聪明秀异投身佛缘。

频繁出入京都名寺,几度翻越祁连雪山。

尼连禅河沐浴圣水,竹林精舍留恋盘桓。

时时悬想成佛得道,处处深思妙理真言。

专意渴望传经讲法,一心志在普度众生。

可叹可惜大志难遂,悲怆悲痛理想未成。

印度河水沉留遗骨,大唐长安传扬美名。

尽忠职守死而后已,高德善行万古长青。

义净是个感情深厚、很重情谊的人,对前辈高僧仰慕礼敬,对同辈法侣有情有义。在印度各地巡礼的日子里,义净始终带着这种敏感的心,感知所见所闻。其《西域寺》写道:

众美仍罗列,群英已古今。

也知生死分,那得不伤心。

众多美轮美奂的寺院仍在,但那些大德高僧已古今隔离;虽然出家人明白四大皆空、生死淡定,但依然禁不住伤心难过。

武则天垂拱元年(),在印度求法十二年的义净决定启程回国。携带大量梵本经文,沿原路返回,中间又经历许多劫难,垂拱四年才航行回到室利佛逝。应当地僧人的挽留,住下来译经和著述,在这里停留时间长达8年之久。义净为完成译、著任务,又因缺少墨、纸和誊录,曾于永昌元年()回到广州,得到广州贞固律师的大力相助,旋即返回,抄补部分梵文经典。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义净除了翻译佛经,还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从唐初到义净时东亚到印度求法的56名僧人的事迹;又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印度等国的佛教状况。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陆路的所见所闻,法显的《佛国记》详于陆路而略于海路,因此义净记述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情况,就成为流传至今的关于南海各地的最早历史地理材料。书中有关印度的史料也颇为珍贵,尤以医学记载较多。

《全唐诗》中有一首无名氏的《题取经诗》,实际上是义净所作。义净亲身经历了取经的艰难,更加钦敬古代那些高僧,告诫后辈当思佛经来之不易。诗曰: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大力崇尚佛教。义净派人携带自己的著述进京上呈朝廷,得到武则天的嘉许。证圣元年()夏天,义净启程北返祖国,抵达洛阳。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组成浩大的欢迎队伍,到外郭城上东门外迎接,礼仪超过了当年玄奘回朝仅由宰相派员迎接的规模。

义净自公元年三十七岁时出国,到公元年六十一岁时回国,前后历时二十五年,游历三十多个国家。

虽已年过花甲,但义净仍然保持旺盛的工作状态。他往来于长安、洛阳,主持译经活动,到逝世为止,共译出经论部,总共达卷之多。义净译经,坚持直译,在原文下加注说明,订正译音译义;在语译方面,区分俗语雅语,又常在意译汉字下标出四声和反切,以求得准确的发音。既继承了玄奘的翻译特点,也有自己的独创之处,译作水平很高。

当然,义净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深知弘扬佛教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因此也周旋于朝廷,以高度的灵活性配合武则天完成了一些急需的*治宣传。例如,就在义净刚刚回国的公元年,武则天声称得到民间进贡上来的“天赐石函”,其中有十二个奇怪的字,众人都不认得,武则天便请义净辨识,义净不负圣望,竟然全都译写出来,十二个字是“天册神皇万岁忠辅圣母长安”;武则天大喜,当年九月就为自己加上“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的称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册万岁”。这件事情颇可玩味,极有可能是武则天、义净联手上演的一出双簧戏:武则天亟需要证明她代唐称帝是天赐神授,义净初来乍到很需要借助皇权提高声望,双方达成默契,合作共赢。再如武则天长安四年(),义净七十岁高龄,仍到少林寺参加重结戒坛的典礼,并撰写了《少林寺戒坛铭序》。

因译经卓有成就,义净被封为“三藏法师”。

唐中宗即位,效法唐太宗为玄奘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亲自撰写《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以表彰义净。中宗皇帝特御驾洛阳西门,向群臣宣示义净所翻译的新经。第二年,义净随驾西去长安,在大荐福寺(小雁塔)设置翻经院,并居住在该寺。

义净晚年在大荐福寺卧病。唐玄宗先天二年()正月,奏请返回老家,朝廷准予回齐州。义净思念家乡,叮嘱门徒说:“齐州孤妹、诸亲眷属,并言好住。”然而他并未能回到齐州,于当月十七日圆寂,享年七十九岁,法腊(僧龄)五十九年。安葬于长安延兴门外,墓塔周围建寺,为表彰他翻译《金光明最胜王经》而命名为金光明寺。

齐州的四禅寺,也建塔立碑挂像以纪念义净。碑由齐州书法家、时任御史的唐奉一书写,抄录的是唐中宗的《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宋代苏辙曾来此寺瞻仰,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曾来过,并将此碑收录于《金石录》之中。这块唐碑后移至长清大清河畔的河阴寺,清咸丰年间*河决口侵夺了大清河道,此碑遂被冲淹而失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