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僧传二祖慧可 [复制链接]

1#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93.html
北魏孝明帝年间,在虎牢关下,有一户姬姓人家,姬老爷年过不惑仍然无裔,每每担心无子,就会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或许是他的虔诚感动了上苍,终于有一天*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他的夫人不久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在儿子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明戴进绘■师从达摩神光自幼气质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出家后神光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学习,神光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是个谜。后来神光听说西天来了一位高僧达摩,精通佛法,于是就有了拜达摩为师的念头。终于,在四十岁那年,他决定前往嵩山少林寺,投拜菩提达摩为师,渡过人生苦海。他来到达摩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从早到晚,一直呆在达摩面壁的洞口,丝毫不敢懈怠。▲明戴进绘■断臂求法神光为了求得禅法,到嵩山少林寺已许久,达摩不但未给他说法,连徒弟也没让他做。但神光不仅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时,慧可亦跟随其后。一日,正值隆冬天气,那天傍晚,纷纷扬扬下起大雪,神光望着满天飞雪,心中一亮,莫非老天降下济源,助我求法成功?他便暗暗拿定主意,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求得佛法,于是他决定在达摩祖师的卧室外的庭院里长跪一夜,向祖师表达自己求法的虔诚之心。雪越下越大,渐渐埋过了神光的腰际,神光一动不动地跪在那里,慢慢地他身上已经落满了雪,成了一个“雪人”。待到天明,达摩祖师看见跪在院中的神光,便问他:“你跪在雪中这么久,到底有何所求?”神光用手抹了抹脸上的雪花和泪水,悲泣而言:“唯愿师父大发慈悲,广度众生,收神光为徒。”达摩祖师说:“诸佛之所以有无上的智慧,那是因为经过长远艰苦的修行。而你以一己之愿,想求得禅教大法,恐怕终究难得。”神光听到达摩祖师这样的话后,立即拿出一把快刀,挥刀自断左臂,将断臂呈于达摩祖师面前。达摩对神光说:“诸菩萨求佛法,他们都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而你今天断臂求法,也就算可以了。”于是便收下了这个徒弟,并改法名为慧可。当然,佛教并不主张过分苦行,更不主张用极端的方式来求佛。断臂的故事主要是为了破除“身见”、“我执”的妄想烦恼,表示为佛法现身的精神和智慧,用佛教说法,这属于“菩萨行”。▲少林寺立雪亭■与汝安心慧可断臂求法,被达摩祖师收为徒弟后,慧可即对达摩祖师说:“请师父为我安心。”达摩祖师说:“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寻觅半天之后,说:“我找来找去,实在找不到这颗心。”这时达摩祖师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过了一会儿,达摩祖师有说:“我给你安好心了,你现在看见了吗?”听了达摩师父的话,慧可当下便开悟了。“与汝安心”,关键在于一个“心”字,禅宗的主要法门在于明心见性,而“与汝安心”恰恰触及了禅宗的这个核心问题。中国的佛教对“心”的判断标准有两个:即妄、真之别。“妄心”说的是人的欲望;“真心”说的是人的本心,即佛心。其实从实相说,人并没有两颗心,而是一念欲起,妄心生焉;一念善生,真心即现。慧可“请师父安心”,说明他的心未安,“未宁”之心,就是欲望,因欲望而生烦恼。当慧可说出“觅心了不可得”时,说明他已悟到了自己的心实在是无影无形、清净澄明的禅道。达摩当即肯定了慧可觅心不得,实际上他已经安好了心。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达摩在嵩山传法时,将慧可作为自己法系的继承人,传授给他四卷《楞严经》,并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其后慧可传承了达摩的禅法,成为禅宗二祖。▲少林寺立雪亭慧可大师像■前往邺都达摩圆寂后,慧可曾一度隐迹。后因道俗各界寻迹而来向其求学,慧可不忍辜负大家求学之心,于是开始传法讲经。东魏天平初年,慧可北游至邺都(今安阳)大弘禅法。许多人都慕名而来,都想向慧可学习佛法。但有些学者不能理解他的学说,时常发生争辩。当时门下拥有千人的著名学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说法要为“魔语”,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诘难。但他的弟子听了慧可说法后欣然心服,反而不满道恒。道恒因此更加怀恨慧可,甚至多次加害慧可。在北周建德三年(),慧可还经历了周武帝灭佛的劫难,在此期间他和昙林禅师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事后南行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在那里收徒传法。隋朝建立后又回到邺城,至隋开皇十三年(年)寂化,享年一百零七岁。因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古印度人,后人又尊慧可为“中国禅宗第一人”。■二祖禅学,影响深远一、慧可搭建了中国禅宗文化理论框架。六祖慧能根据中华文化特点,将“众生与佛不二”(〈六祖坛经〉)思想作为禅宗宗旨,其思想与慧可“观身与佛不差别”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六祖慧能将“观身”个体,扩大到一切“众生”群体。中国禅宗文化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征程中,“众生与佛不二”已成为了禅宗宗旨。也就是说,禅宗立宗之本始终都没有偏离二祖慧可的“观身与佛不差别”这一基本思想。二、慧可初步建立了禅宗修持法门。慧可在继承达摩思想的基础上,强调成佛不在于依赖经典,不在于多兴建寺院,不在于度多少僧上。慧可认为,不能把布施以求福报当成是功德。功德存在于自我的本性中,不在行善求福报的活动之中。要想得到真正的解脱,必须从自己的心灵深处着手,找出烦恼的根源,悟出“涅槃”的真理。六祖慧能倡导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修持法门,是在慧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只不过是慧能强调了成佛是在一念之间的顿悟思想。晚唐宋初形成的禅宗“五宗七派”,都始终是在围绕这一修持法门,不断地完善接引学人的方法和手段。▲少林寺二祖庵三、慧可为我国禅宗文化的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从唐到宋,我国历代禅宗大师牢记慧可的“你受吾教,宜处深山”的教诲,坚定不移地以山林为基地,农禅一体,发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上自给自足,这在古时候的动荡年代,确实有力地推进了禅宗文化的发展。二祖慧可是中华禅宗文化的开拓者,他继承达摩印度禅宗衣钵后,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集毕生智慧和精力,充分吸取了儒家、道家及玄学等本土文化精华,开启了将达摩禅转化为具有中华特色禅文化的伟大征程,把印度佛法教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使佛教彻底的中国化,成为适合中国士大夫与百姓口味的中国佛教,并初步搭建起了中华禅宗文化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框架,他承上启下的功德不可思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