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恭逢蕅益大师圆寂纪念日末法修行,如何求 [复制链接]

1#

今日年3月4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恭逢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圆寂纪念日!蕅益大师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蕅益大师树立禅、教、律、密、净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学之弊端,其般若文字悉从彻底悲愿之圆解心中流出。其救世之慈心、宏愿、深忍、大行,令见闻者无不兴起。

感念追思大德祖师巍巍功德,希望同修们将大德祖师的慈悲教诲铭刻于心,依教奉行,老实念佛,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以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深恩。惟愿大德祖师不舍众生,乘愿再来,长续慧灯!

蕅益大师(公元—年),名智旭,号西有。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亲金氏梦观音菩萨抱儿授之而生大师。

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以前的错谬,将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

二十岁,注解《论语》,注至“天下归仁”文句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餐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父亲亡故,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尽焚文稿二千余篇。

二十三岁时,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心生疑团:“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如此推崇空界?”闷绝无措,自感昏沉散乱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发四十八愿,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四岁时,梦中礼拜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时憨山大师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命名智旭。

二十五岁时,入径山坐禅参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这个身体,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子,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注脚。

越一年,大师羡莲池大师而私淑,于莲池大师像前自誓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在三次阅律藏基础上,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为明清以来最精湛的律学著述。

二十八岁时,母亲病笃,痛切肺肝,丧葬尽礼,誓住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

尔后,多次结坛闭关念佛(或持往生咒),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师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当时轻视净土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五十七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

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启龛,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鸠摩罗什大师的舌相不坏,同一徵信。门徒们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纵观祖师一生含辛茹苦,护持圣教,为报四重恩,树立禅、教、律、密、净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学之弊端,救世之慈心、宏愿、深忍、大行,令见闻者无不兴起。其般若文字悉从彻底悲愿之圆解心中流出。

蕅益大师立下的佛前十不求名言,大家一定要记住!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识病因缘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注释:在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总希望永无病苦。身体无病,就容易产生贪欲的念头。贪欲念起,就一定会破戒而退失无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来是空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么病魔也就无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对治贪欲的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娇奢必起。娇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注释:人处于世间,不要求没有磨难。无磨难则骄奢之心必起,骄奢之心起就会压倒一切求法之心。经历磨难会抵减人的骄奢心,要以磨难作为获得解脱的资本。

三、究心不求无碍。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注释:要经常审视自己的心,别去追求成功之路无障碍。如果没有障碍,修行之心就会懈怠,就会停滞不前,就很容易在未得道时而认为自己已经得道了,要会解决障碍,让障碍没有生存的根基,障碍也就不存在了,要将障碍视为解脱的磨练。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未证谓证。究魔无根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注释:在日常修行方面,不要总希望太平无事,永无魔难。修行无魔难,就会逐步退失精进的愿心。如果愿不坚,未证悟到的,就会自以为已证到了。如果能知道魔难也是虚妄的,是由因缘业力牵引而来的,那魔难也就不能恼乱我。因有魔难来锻炼我们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们的法侣了吗?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注释:做事不求容易达成。太容易成功就不能磨练坚强的意志,意志不坚就会妄求,会随心而走岔路。想成就就要认真努力、脚踏实地,不能逃避困难寻求易成,应该把困难当作精进的动力。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注释:与人交往不求利于自己,事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失道义,亏失了道义就会引起人我是非,遇到是非要学会依缘解决,要以“不争人我”作为修持的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注释:做人不求适顺自己,若凡事顺心就会产生傲气,傲气生就会执着于自己的看法,就不能悟道,不能开佛慧。要以逆境作为达成菩提愿的增上缘。

八、施德不望求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注释:施德不能求回报。若求回报就是有所图,有所图就会贪心起,有贪心就会处处宣扬自己显示自己,就会失功德。要低调做人,要把得失放下。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则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富贵。

注释:见到利益不要贪求。贪求会生妄想,会为利益毁失自己的德行,世间的利益本来就是空,见利不要妄加追求,以不贪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注释:被人误解不要执着于申明,执着于申明就会引起争执。争执会滋生怨恨,放下执着、争执,谦和做人,退让三分又何妨?以忍让、谦和作为修道的法门。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