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前行广释第6课传承原文讲记法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科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07/4620182.html

《大圆满前行原文》内容

诚如印度单巴仁波切也曾经这样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意思是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野兽闻声是怎样的情景呢?野兽酷爱琵琶的声音,就算猎人从旁边射*箭也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在闻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力求做到情不自禁身毛竖立、泪流满面、双手合十而全神贯注地谛听。否则,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但心里却杂念纷飞,口中也打开了绮语的伏藏门,一边胡言乱语一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些通通是不应理的。在闻法期间,甚至包括诵经、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听闻之后应当将所讲的法义牢记在心,并且经常实地修行。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为弟子讲经说法,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如何弃恶从善、如何身体力行。作为弟子,务必要念念不忘、时时铭记上师传授的所有教言,进而付诸于实践,也就是实地修行。相反,如果将上师所传的法义抛之脑后而没有记在心间,虽然也可能有一点儿闻法的功德,但是对佛法的词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会,由此看来,几乎与未曾闻法没有差别。就算是将所闻之法记在心中,但如果与烦恼混在一起,也不能真实步入正法。就像无等塔波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因此,对上师正法颠倒妄执,对于同行道友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心怀我慢,诸如此类的恶分别念,都是恶趣之因,所以务必一概断掉。

前行广释第6课讲记内容

向上滑动阅览

《前行广释》 

第六节课

思考题

23、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24、闻法的诸多威仪中,哪一条令你最有触动?为什么?请引用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25、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26、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或不良动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正在讲闻法方式中断除法器之三过,略说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广讲:

印度单巴仁波切[1]曾这样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尊者以这五种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即其他教言书中的见修行果)。

一、闻——听闻佛法:

正见依靠听闻而产生。我们刚降生于人间时,会不会有佛法正见呢?绝不会有。除了极个别能回忆前世的转世灵童外,一般的凡夫人不要说佛法正见,就连世间的基本道理也不懂。所以,依止善知识听闻之后,正见才能在相续中生起。

世间上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学问和学说,在这么多的知识里,我们遇到了佛法,应该说是前世的福报所感。我每次去新华书店,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就会感到自己很幸运——若没有一个殊胜因缘,怎么可能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遇到这么伟大的佛教?用现代话来说,佛教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圆满的学说,把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值得的。因此,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理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这在下面还有广说。

二、思——思维佛法:

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北方”主要指玉树、青海一带。那里的羊非常多,尤其是到了春天,羊要褪旧毛、换新毛,此时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比如,今天讲了“人身难得”的引导文,那么你对人身难得的比喻、数量差别等,要一个一个去思维,如是才能对此引生定解。佛法犹如蜜糖,中边皆甜,不可能像有些人认为的,一部分值得接受,一部分有待观察,还有一部分应该舍弃。

三、修——观修佛法:

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

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

所以,修行佛法一定要深入体会。暂且不谈大手印、大圆满等高深境界,纵然是共同加行中的“寿命无常”、“因果不虚”,如果真正去思维、去观修,也能深深感受到它的意义。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

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例如修“寿命无常”时,一旦无常观在相续中真正生起,则于行住坐卧任何威仪中,不会被常有的念头所转,一切增益将完全遣除,犹如太阳破开乌云而散发出光芒。当然,如果前面的闻、思、修、行没有具足,最后该怎么样也是云里雾里,这说明你的果还没有出现。

以上通过五个比喻,阐明了修持佛法的五个阶段。其实《前行》的每一句、每一个比喻,都有相当甚深的含义。如果你对这些道理好好地了解,然后再反复地思维,行为必定会有所改变。因此,这次讲《前行》,我想讲得细一点,虽然自己智慧有限,但以前在修学的过程中,对每一个道理感触很大,可以说一字一句都曾融入自己的心。现在让我全部倒出来的话,因为语言水平等关系,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共同思维的时候,也许能起到打开思路的作用,对你们理解有一些帮助。

在五个比喻中,下面主要分析“听闻佛法”必须专注,其他四个比喻则没有广讲:

诚如刚才所言,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野兽闻声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箭,可它根本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我们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贯注,对法一定要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

如果有了这样的信心,从行为上、态度上也看得出来。有些人刚听上师讲法时,好像获得了不死甘露一样,情不自禁地汗毛竖立、泪流满面、双手合十,从其眼神、坐姿、表情也可以了解他的信心。听任何上师传讲任何佛法都要这样,否则,有些人听课时特别勉强,或者一直打瞌睡,或者以不满的眼光瞪着上师,或者非要躲在上师看不见的角落里,这些行为都不如法。按理来讲,在上师面前听法,理当面带笑容,以喜悦的神态闻受。其实,世间的学生也要如此,假如他听课时身体东倒西歪,眼睛一直瞟向窗外,或以特别仇视的眼神盯着老师,那老师的知识很难以灌到他心里。

听经闻法的时候,专注的姿态非常重要,因为闻法的功德不可胜言,上师在传法时,不仅人来恭敬,很多非人也来恭敬。记得《未曾有因缘经》讲了很多闻法的功德,其中有一偈云:“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仙人敬事闻,诸天亦复然。”意即闻法能舍弃一切非法,从而到达不死之解脱处,故具有功德的仙人,甚至是天人都对闻法十分恭敬。本来天人有天人的傲慢,一般的功德不可能令其折服,但若有人讲法、闻法,天人也会前来恭敬。所以,藏传佛教许多法师在讲经之前,通常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中的“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以此奉劝人与非人专注地谛听。(但我不具足法师的法相,所以不敢这样念。)

如今世间上有很多“歌迷”、“网迷”等迷惑者,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成为“法迷”,听闻佛法时要陶醉其中,听上师讲着讲着,你不知不觉就被带到上师所讲的神秘世界去了,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菩萨地论》也说:“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维听闻。”闻法时,我们要竖耳谛听,满怀恭敬,对所闻法义全心全意地思维,尽量断除各种分别杂念,在短暂的一两个小时中一心专注,不要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

否则,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表面上看来循规蹈矩,但心里却杂念纷飞、东想西想,诚如札嘎仁波切所言,一堂课神游了整个世界,下课后什么教言都没记住,这是不应理的。不过,业力深重的人往往在上课时心不在焉,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仓央嘉措一生经历比较神秘,他的情歌看似与凡夫的心态相合,直接表露了世人的情感烦恼,在贪心重、执著感情的人看来,与自己内心达成共鸣,但在修行人的眼目中,这些全部是修心窍诀。)他还说:“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这个教言大家应细细品味。

听课的时候,尤其不能随便说话。有些人一听法就打开了绮语伏藏门,讲闲话能说会道,讲佛法就哑口无言、三缄其口。这种人在课堂上胡言乱语,打断别人专心闻法的思路,或者让别人听不到法语而断了传承,以此毁坏自他善根,来世必将转生为鹦鹉等旁生。所以,大家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行为一定要如理如法。

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人,听闻佛法的行为逐渐有所改善。以前有些人因没有听过佛法,始终觉得法师讲经像老百姓开会,连基本的威仪都没有,看起来特别可怜,一一改也非常麻烦。大概在年,我去了四川某个地方,当时听法的有一百人左右,法器的过失他们统统具足,看后心里特别失望。但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推广佛教,让很多人明白了藏传佛教提倡的闻法威仪,在佛经、戒律中讲得很清楚,现在他们的行为越来越如法,从外在行为上,也可以推知其发了菩提心,或者具有密宗的清净见。

在闻法期间,不仅是说闲话、站着听法、随便离开、走来走去、吃东西等不良行为要断除,甚至包括持咒、念佛、诵经、转经轮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藏地有些老乡不懂这个规矩,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他非常专注地转着一个转经轮,这是不合理的。虽然转一次转经轮功德很大,但闻法的功德远远超过它,听法时心必须要专注,所有的高僧大德都这样讲。而且那个时候,你的念珠也要放下来,有些人在闻法的时候,觉得这个时间不能浪费,一边听课一边默默地念心咒,或者拿《课诵集》或经典来念诵,嘴巴一直动着,这只能说明此人很愚笨,不懂闻法的功德。如果懂得闻法的功德,就会明白闻法较此远远超胜,这时候根本什么都不用做。

曾有一位老堪布在讲《前行》时说,他一辈子念过好几亿心咒,但临死时最有把握的,并不是念了这几亿心咒,而是听闻过一些佛法!然而有些人闻思底子比较薄,对功德的轻重不太懂,包括学院极个别道友,认为念咒语很重要,一边听课一边念咒语或者用转经轮,这都是不允许的。除非上师念传承时特殊开许[2],此外听任何法师讲课时,心一定要专注。

汉地有些人闻法时坐在沙发上,左手拿一串念珠,右手拿一个转经轮,眼睛看着电视,耳朵听着声音……希望六根都接收到法义。但我觉得这不重要,听课的时候,其他所有善行要放下来,一心一意地边看法本边听受。有些人听法时不看法本,这也不合理。上师正在逐字逐句地作解释,假如你能把这些内容倒背如流,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若对法义比较陌生,听上师的课时必须要看书。而且听法时不能左耳听、右耳冒,听完后一个字也记不住,应当将所闻的法义牢记于心,并经常实地修行。

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摄受弟子的最好方法,其实莫过于宣讲佛法。虽然对极少数上师而言,可以像噶举派马尔巴一样,一直让弟子苦行,最后通过不同的方便直指心性,以令其开悟,但对大多数上师来讲,与弟子之间的关系,应主要建立在讲闻佛法上。上师一定要讲,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不但依止普通的上师如此,就算依止三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轮,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你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计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在整个轮回生涯中,每个众生全是自来自去。当代著名比丘尼圆照法师(她圆寂后心脏烧不坏)说:“自来自去自三昧,自修自证自金刚。”一切解脱要靠自己,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言:“我依止了上师您老人家,我的生活费、我的身体、我的证悟……一切统统交给您了!”马尔巴也没有答应米拉日巴这样的要求。上师之所以摄受弟子,就是想通过佛法帮助他,而不是需要一个人给自己提水、背包、拿东西,否则,这种关系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

所以,上师的责任就是为弟子讲经说法。除了个别大成就者天天让弟子干活,终有一天把鞋脱下来给他一耳光,弟子顿然开悟以外,一般来讲,引导弟子的方法,就是告诉他如何闻法——闻法时不能戴帽子、不能穿鞋,远离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受;然后教他如何修法——首先从加行开始修,不要从正行开始修,因为弟子不懂,听别人说正行很圆满,肯定愿从正行开始修,所以上师要告诉他修行次第;还有怎么样弃恶从善,怎么样断除十不善业,怎么样修菩提心……一个一个地给他讲。这样依止上师就起到作用了。

有些弟子依止上师二十多年,成天背个包跟着师父到处跑,但师父从来没传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句法语,一味地让他修殿堂、修佛塔、放牦牛……就像地主对待奴隶一样,天天使用他、役使他,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上师是大成就者,此举有甚深的密意,我们凡夫人也不敢妄加评论,但除此之外,一般而言,在释迦牟尼佛的传承中,上师摄受弟子一定要依靠佛法。

希望我们这边的很多法师以后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时,收弟子的标准,不要给别人剪个头发、取个法名就可以了:“我认可你是我的弟子,你认可我是你的师父,从此之后,我们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师徒关系。你不能得罪我,不然就是破誓言者!”——一句法也没有传,破什么誓言?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奇奇怪怪的现象。所以,摄受弟子必须要传授佛法,传授佛法以后才算是真正的师父!

以上讲了上师,下面开始讲弟子:

作为弟子,其他行为不重要,关键要对上师所讲的显密深法念念不忘,时时刻刻铭记,然后依教奉行,将上师所讲的教言付诸实践,尽心尽力去修持。反之,如果你因烦恼深重,将上师所传的法义抛之脑后而未记在心间,虽然听闻佛法是有功德,但这种功德,小狗、小猫在听法行列中也能得到。若对法义丝毫不能领会,前脚离开经堂,后脚就忘光了,如烧红的铁离开火马上变黑一样,你的相续不会因闻法而有所改变。

所以,在上师传法时,大家当以难得之心,将每一字、每一句牢记于心。华智仁波切、堪布阿琼以及汉地诸大德,在长期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对上师非常有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故而觉得上师所传之法极其珍贵,竭尽全力记在心里。我们实在记不住的话,也应想方设法用其他方式记录下来。以前学院的有些道友,将每个上师所讲的全部录在磁带上,最后离开学院时有好几袋,这也是对法希求的一种表现。可是现在有些人对闻法有种厌烦心,觉得上师一直没完没了,眼巴巴地盼望着下课,这种人对佛法的词义是不能领会的,如此与未曾闻法几乎没有差别。

要知道,依止上师的根本是让你学到一点佛法。比如,世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老师承认“你是我的学生”,学生马上就能获得利益。即使老师像爱因斯坦那么了不起,但你一个字都没有学的话,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依止上师也是同样,如果弟子依靠上师学到一些佛法知识,以此令自己烦恼减轻,智慧日渐增上,依止上师才有价值。相反,假如你整天给上师做事情,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一点也没得到,那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作为上师一定要广传佛法,因为不懂佛法的人太多了。当然,弘法也不一定非要有上师的头衔,一般的居士和出家人也义不容辞。因为佛法是大家的如意宝,并不仅仅是几个上师的,凡是想护持佛法的人,对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因缘成熟的时候,即使你没有“阿阇黎”这种称呼,也应当尽己所能地饶益众生。哪怕路上遇到乞丐给他一毛钱,让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弘扬佛法的行为。因此,大家平时对佛法要有维护之心、弘扬之心!

总而言之,在闻法的过程中,首先要专注谛听,之后要记在心中,同时不要掺杂烦恼,如果与烦恼混在一起,就算将所闻之法记在心中,也不能真正步入正法。以比喻说明的话,譬如向一个碗中倒汤,碗若是扣着,汤会洒在外面,里面不可能沾一点一滴;碗底若是有洞,即使汤倒进碗里,也会全部漏光;碗中若杂有*药,哪怕是最美味的汤也不敢喝。因此,这三个过失要一一遣除,听法的时候,既要专注,也要记住所闻法义,尤其是不能杂有烦恼及不良动机。

如果你为了赚大钱、得名声去听法,相续中已杂有*药了,不管是谁享用都很危险。就像塔波仁波切[3]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理修持会成为解脱因,但若智慧不够、信心不够,不但不能如理修持,反而依靠正法造恶业,正法就会成为恶趣因。《华严经》亦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同样是水,牛喝了变成乳汁,*蛇喝了会变成剧*。因此,听闻佛法要遣除一切不善心,否则,你对上师生邪见、对同行道友生嗔心,以此心态来听法是很可怕的。

不仅藏传佛教中有这种说法,汉传佛教的智者大师也说:“为利名发菩提心,是三涂因。”还有,藕益大师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醍醐成*药。”本来佛法如甘露醍醐一般纯净完美,可如果有些人没有用好,它很可能变成*药。所以我再三地强调过,城市里好多居士聚在一起不容易,在那个场合中,尽量不要有一些非法,比如想依靠佛法做生意赚钱,闻法时产生贪心、嗔心、嫉妒心。若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最初有菩提心,最后有回向,中间有正行无缘殊胜,听法才有真实的利益。纵然你未证悟三轮体空的境界,喇拉曲智仁波切说,闻法时若能做到一心专注,修法时安住于正见等持中不外散,不论学什么法、修什么法均以善心来行持,杜绝贪嗔等杂乱分别念,也是一种正行无缘。听一堂课若能三殊胜都具足,虽然只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但已为一生积累了非常大的功德。

当然,依靠佛法能积累巨大善根,依靠佛法也能造下极大恶业。有些人听法时对上师特别恨:“哼,又讲什么呀!天天讲一个故事,不想听!”就好像上师传的是恶法一样。而真正接触恶法时,他却是兴致勃勃,看到电视里贪嗔痴的画面特别开心、津津有味,这完全是业力现前,依靠正法在造恶业。其实只要法师口里讲的是善法,即便他显现上是凡夫人,实则与诸佛菩萨无有差别,没必要把他当作坏人来对待。上师又不是教你杀人放火,你对上师生颠倒邪见,实在没有必要!

不仅对上师不能起恶念,对同行道友也不能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心怀我慢:“他们懂什么呀!我的左边是个坏人,右边也是个坏人,前边是贪心大的人,后边是嗔心重的人……唯一我很了不起,是芭蕉树里的一棵檀香树!”诸如此类的恶分别念,都是恶趣之因,务必要一并断掉。

综上所述,闻法前要像洗涤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洗干净,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因此,从明天开始,大家在听课之前,要看看自己这种法器洗干净没有?没有的话,则应想尽一切办法,用正知正念的毛巾好好清洗、好好擦拭。否则,你辛辛苦苦地去听法,结果却以恶分别造下极大恶业,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单巴仁波切:又名单巴桑吉、帕单巴,他出生于印度南方,曾依止莲花生大士、龙猛菩萨等五百位上师获殊胜成就,住世年,后于五台山金刚窟中,肉身不灭而示现圆寂。据历史记载,他前后五次来藏地弘扬佛法,是般若断法的创始人。在医药学和般若断法方面的窍诀非常多。

[2]上师念传承的时候,一般不要求弟子心专注法义。

[3]塔波仁波切:继承玛尔巴、米拉日巴之传统,创立了塔波噶举一派。他幼年学医,稍长以医理医道驰名,有“塔波神医”之称。传授教法时著有《解脱庄严论》,开一代噶举教法新风。

——来源于智悲佛网

法师辅导第6课

向上滑动阅览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是让修行者的相续成熟,让有情成为真实的修行人,让我们能够从凡夫到圣者修行成熟的次第。我们想要成就佛果的话,必须要修行。修行佛果之前要听闻,在听闻佛法之前,听闻佛法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听闻佛法的方式、发心很纯正,行为也是很如法,这样的话,听闻佛法本身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不单单是获得功德而已,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将法义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去。因为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它可以改变我们的相续,让我们的心、我们的状态得以改变,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学习的是听闻佛法之前的闻法方式。

闻法方式中前面的发心,不管是显宗共同的发心也好,还是密乘的清净观的发心也好,都已经学习完了。在每次听法之前,应该这样去安住,这样去观想:一方面要通过显宗的菩提心来调治自己的心——听法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首先要有这样的发心;第二就是要把听法的场所观为净土,讲法的法师观为佛陀、主尊,听法的眷属是成就者的菩萨们,法是殊胜的大乘法,时间是相续不间断。这样的观想可以让我们安住在密乘的清净观当中。如果前面没有这么想的话,刚刚在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随着语言来进行安住,来进行调整。

发心结束之后,第二个是行为。首先是所断的行为,其次是应该取的行为。现在讲的是所断的行为。首先是法器的三个过失: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器之过,这些内容已经讲完了。

今天是讲第三个科判:杂烦恼如*器之过。前面它的真实意义已经抉择了,这里附带讲了一些大德们的教言,在听法过程中必须要了知的很多窍诀,进一步地进行补充宣讲。

如印度单巴仁波切也曾经这样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印度单巴仁波切就是我们平常知道的帕单巴尊者,他是印度很出名的一位证悟者、成就者、大智者。前段时间大恩上师也讲了《当日教言》,就是这位尊者写的。有一种说法,帕单巴尊者有很多化身,像莲华戒论师。有些人说他是达摩祖师,他到汉地传了禅宗,他的化身也在印度和西藏传讲殊胜的密法。成就者的示现不可思议,不能说这个时间段和那个时间段对不上,就不应该是一个人。因为时间和空间对成就者来讲,是不成问题、不成障碍的。我们在一段时间当中只能做一件事情,我们的身体在这儿就不能在那儿,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性没有解脱,还有很多实执导致了局限,但在证悟者的相续当中,这些都是不成问题的。

这位尊者是这样讲的:闻法、思维、观修、行持和得果,这五个阶段当中都有它如应的教言、如应的教授。首先,“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听闻正法就像野兽闻声。有一种野兽——有些地方讲就是一种鹿,它特别喜欢听琵琶的声音。它听琵琶声的时候很专注,什么都忘记了,只是完全专注在琵琶的声音当中。所以,我们听法的时候也应该像野兽闻声、听闻音乐一样。有些世间人听音乐的时候也是如痴如醉,听到交响乐,自己好像完全融入进去了——摇头晃脑,外面谁说话也听不到,做什么事情也看不到。就像那种状态一样,我们听法的时候也要这样,当然这是一种最高的标准。现在也许还做不到,但是要知道应该做到这一点,应该向这个目标努力。总之,闻法的时候应该像野兽闻声一样,非常专注而听闻。

“在思维的时候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并不是说中国的北方,虽然中国的北方像内蒙古等一些地方也有很多羊群,但这里的北方主要是当时西藏的北方。从现在的四川来讲,就是石渠县,或者再往上的青海玉树这一带;从西藏的角度来讲,北方就是羌塘草原,还有当雄等西藏的北部。这些地方有很多羊群,在春天的时候,很多羊要褪毛、换毛,他们就要把这些羊毛剪下来。思维的时候要像北方人剪羊毛,就是说羊身上所有的毛都要剪下来,从头到脚一点都不剩,剪得干干净净。和剪羊毛一样,我们思维的时候也要把法义完全思维,从整个论典,乃至于一个段落、一句话、一个词语、词语中的一个字,都应该思维得清清楚楚。

如果说这一段大概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毕竟要修行,如果法句、论典当中传递出来的很多思想我们没有仔细思维的话,就没办法体会得到、没办法了知,如果没办法了知的话,修行的时候就会有所欠缺。

有的时候我们讲,对于修行,反正知道它的大概意思,然后去观修就行了,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咬文嚼字的方式去学习。当然从某些方面来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词句的解释上面——怎样才能把词句解释得很善巧,当然也不对。后面还要讲持义不持文,持文不持义,这方面也是属于一种过失。

词句应该说是这样安排的:它应该表达一种意义。它到底表达什么意义,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思维的时候要通过词句来了知词句所表达出来的含义。而意义和修行又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意义和修行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那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很多大德讲了,佛经、论典、窍诀当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修行的时候不需要的字一个都没有。所以我们要知道,它到底在表达传递一个什么样的含义,尤其要通过词句来了达意义,并生起定解,反复去观修。

所以,思维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不留下一点点,全部都要思维透,把每个意义都要思维出来。当然,圣者造的这些论典、词句,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能够思维透吗?因为有的时候它表达的意思是很深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当前我们是什么水平,我们就按照自己的水平去仔细思维,反正不要遗漏。我们要达到像初地菩萨等圣者们的思维水平,当然我们现在还远远达不到。现在我们有什么智慧,就把它全部用出来,不要很懒惰,不要偷工减料,我们的智慧是怎么样的,就跟随这样的智慧去思维,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了。

“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愚人可能对词句的表达并不是那么清楚。他知不知道呢?他知是知道的。他再愚,内心当中感受还是有的,就像吃糖、酸甜苦辣的时候,他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办法表达,他对于词句的组合、表达的方式是差一点。虽然他没办法表达,但是他内心当中很清楚,就好像世间人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像一个人饮水,到底它是冷的还是暖的,他自己是很清楚的。我们自己在观修的时候,也应该像愚人品味一样,应该知道它的法味。

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比如观修暇满难得、观修寿命无常,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感觉必须要产生出来。上师讲,这些感觉很重要。当然在后面的时候说,你不要耽著这些感觉,不要执著——虽然在后面我们不应该执著这些味道,但是在刚开始观修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感觉修出来。

修出来之后就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感觉,暇满这么难得,既然这么难得,我就要珍惜这个暇满。不是说暇满很难得,我要赶快去享受,赶快去买衣服,前两天看好的衣服马上要出手;我们要珍惜身体,否则的话就会怎么样——并不是让我们知道暇满难得之后,抓紧时间去享受,而是说人身很难得,一定要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修行正法的事情。因为其他的享受,一般的人身也做得到,不需要用暇满的人身来做这个事情。所以,既然我们得到了一个不共的人身,就应该用这个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自己修行佛法、帮助众生,这是最有必要的。

修持无常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们就知道了,所有的人生际必死——肯定是要死的。既然要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那么死亡的时候什么有利益呢?只有正法才有利益。所以就在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进行观修的时候,生起一种紧迫感。在修暇满难得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是很难得的,要珍惜这个人身,一定要把这个人身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最应该使用的地方——那就是修法,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应该在内心当中产生这种感觉。

修寿命无常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么好的人身,在死亡来临之前,尽量地用它做一些死亡来临的时候有用的正法。因为死亡的时候,财产以及你的任何东西都要抛在世间、留在世间,你再执著的东西,哪怕是你的生命、自己的身体也是要留在世间当中,完全带不走,能够带走的就是业。恶业带走有啥用呢?只能让你堕恶趣。“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身体、财产、所有的亲属,都是带不走的,只有业才能带走。

业有两种,一个是恶业,一个是善业。带恶业是没有用的,如果死的时候带了很多的恶业离开世间,就会堕恶趣——地狱、旁生、饿*,这是大家都不愿意感受的。只有带善业,而善业从哪里来呢?善业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一下把你砸中了,你的运气好。善业是必须要修的,必须要去努力。既然只有善业才能对我们有用,只有业才能带得走,而且能够带得走的业当中只有善业我们才喜欢,才对我们有帮助,我们一定要尽量多带些善业。善业从哪里来?从暇满的人身修行善法而来。

所以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人身修行善法,对我死亡的时候是最有用的,我一定要努力精进地去修行。修无常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很紧迫,而且修善法是迫不急待地、毫不迟缓地、必须现在要修持的,因为死亡的时间是不定的。谁知道啥时候死,如果说你下个月死,从现在到死亡之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你还在拼命造恶业的话,那有啥用呢?

世间人就说,这个人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赶快给他弄点好吃的,看他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哪个地方想去耍,就带他去耍一耍,满足他的愿望。他没有什么善法可以去修持,他没有这个概念。但修行者不是这样的,你抓紧时间去耍了,耍了之后你的恶业还是没有减少,死亡一旦到了之后,就没办法解脱。

既然时间这么紧迫,那么每一分、每一秒对我们来讲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关键有一点: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所以修持寿命无常的时候,就把很多的邪分别念,觉得我不会死,即便要死也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或者是百年之后。“百年之后”这句话在思维的时候,好像真的感觉还有一百年,还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就不会那么紧迫去修法了。

所以,修持寿命无常的三大要素,第一个是必定死亡,第二个是死期不定——死亡啥时候来是说不清楚的,也许对于长寿者是百年之后,也许是十年之后,也许一年之后、一个月之后,也许是明天就到了。这个谁说得清楚呢?说不清楚的。死期是不定的,自己没办法操控这个死期。如果我们可以计划自己的死期,那大家可能往一千年之后计划了,也可能计划一万年之后再准备去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死期是不定的。

既然死期不定,那么突然到来怎么办?相续当中空荡荡的,除了恶业充满,没有一点善法,这个时候自己就只有非常后悔了。所以我们思维到这一点之后,现在就应抓紧时间修,要修出一种紧迫感。无常一定要修出一种紧迫感,不是说我要死了、我要死了,这是不够的,必须要知道死的时候什么才有用。这个有用的东西,现在是有还是没有,如果现在还没有,就必须要去修持。所以,内心当中要产生这样的感觉,有了感觉之后就会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的心态有很大的调整,有很大的转变。所以,在四个共同加行当中,无常的修法力量非常大。

有些道友可能在学,有些还没有学,不管怎样,寿命无常这一点是很多大德共同提倡的,一定要好好修行。这只是举个例子。我们内心当中要产生一种感觉,但又说不出来这种感觉。还有一种意思是说,修行的时候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也不要到处去宣扬、炫耀,没有必要。有的说如愚人品味,有的说如哑巴吃汤圆——他吃是吃了,但他不会说,说不出来、表达不了。所以,修行的时候你就默默去修,有什么感觉你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要到处去宣传。宣讲之后,有的时候你的境界会慢慢退失,有这样的讲法。

“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修和行不同,行持是指布施、持戒、安忍等等,都是属于一些行为;而修主要是在座上的观修。修和行,有时候我们搞不清楚,其实修主要是在座上打坐;行就是下座之后布施、持戒,这叫做行。修的时候很专注用功,行的时候做布施、持戒等等,应该像饥牛食草。一头牛很饿了,它就不会去挑选了,它就马上开始吃,使劲把面前的草吃饱为止。就是说饥不择食,或者说,饥牛食草的时候它不会这边吃两口,那边吃两口,它不会有取舍、不会有拣择的。

这是说,我们在行持的时候,布施对我们很重要,必须要做;持戒很重要,我们也必须要做;安忍很重要,也必须要做,等等。所有的行持我们都要去做,就好像饥牛食草一样。总是处在饥饿状态的牛,它肯定是对食物很喜欢、很有意乐,而吃的时候也是不管其他的事情,就开始吃这个草。

所以在修持善法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要成就佛果、成就圣果,对于这些应该修、应该行持的善法,也应该有一种很饥渴的感觉,觉得永远做不够。对于善法,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如果我们觉得可以了,觉得做的好像差不多了——守戒守个三、五年,也差不多了吧;今天已经布施两块钱了,应该差不多了,昨天我也布施了,差不多了。其实我们内心当中的善法非常欠缺,正因为很欠缺,我们永远不应该有满足感。如果要满足的话,我们对于在轮回漂流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满足。我们流转了这么长时间,还不满足,还想继续流转轮回,还在继续造一些流转轮回的业,我们好像对这个方面没有满足,但是应该满足了。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当中也有这样的教授。他说,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哪个地方都转生过了,什么样的身份都转过了,什么样的苦都受过了,什么样的安乐也受过了,现在这种轮回众生的状态应该可以了,应该足够了,应该满足了,现在应该生起出离心,应该是修法的时候了;不单单已经到了,而且稍微有点迟了,我们应该尽早地发起解脱之心。所以,对于轮回的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满足,但是对于佛法,我们永远不应该满足。

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他都不满足,因为他无始以来串习善法,用我们的话来讲,有了很好的习惯。即便佛陀成佛了,再也没有要圆满的功德——他的功德已经圆满了,但他在修持善法方面永远是不满足的。

有一个公案说,阿那律尊者很精进,几乎不睡觉,后来眼睛就看不到了。有一次他的法衣破了,但他没办法补法衣,他自己穿不了针,于是他就开始呼喊:谁对于福德不满足的,喜欢做福德的,请帮我穿一下针,我要补法衣。这个时候,因为佛陀是遍知,所以佛陀一下子就显现在他的面前。他说,我是对福德从来不厌足的,我来帮你穿针。阿那律尊者一听声音,这不是佛陀吗?他就说,佛陀功德这么圆满的,您还要做这么小的事情。佛陀说,我虽然功德圆满,但是我对于修善法这一点,意乐是永远不会减,永远也不会退的。

所以,连功德这样圆满的佛陀,还对任何一个善法都非常欢喜去做。虽然我们的本性是佛,但是从显现上来讲,离佛果的证悟还差得比较远。我们这样的凡夫人,不要说佛果,连初地菩萨都没有登、都没有得到,不要说初地菩萨,可能连资粮道都没有进入的。还在努力地发起菩提心的人,难道对我们来讲福德太多了吗?对我们来讲善心太多了吗?不是太多了,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对所有善法的行持,应该如饥牛食草,永远保持一种饥渴的状态,这对我们行持善法是非常非常有益的。

但是凡夫人的心理总是容易满足的。当我们满足的时候,就想一想:现在我到底是谁?我是圣者吗,还是个凡夫?那时就发现,我不是个圣者,我是个凡夫。这个凡夫又是什么样的凡夫呢?是加行道的凡夫吗?不是。是资粮道的凡夫吗?也不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凡夫呢?你的菩提心生起来了吗?没有。出离心生起来了吗?还没有产生。当真正分析下来,给自己定位的时候,会越定越低。最后就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是。既然你把自己认清楚了,那就应该知道,你现在的福报是很欠缺的,是必须要去做的。

所以,圣者有个特点:他修行越好,他对福德就越希求。福德越欠缺的人,他就越觉得自己够了,越觉得自己差不多了。就是因为他没有智慧,发现不了这里面的道理。而圣者的智慧很圆满,他就知道,我很欠缺福德。佛陀当然是养成了一种习性,在因地时三无数劫积累资粮,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永远不会退失。圣者就知道,在还没成佛之前,福德是永远都要积累的。因为他有智慧,他就能看到这一点,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做。像初地菩萨的布施已经到彼岸了,但他还是不间断地布施,不间断地持戒,还要做很多善法。而没有智慧、福德欠缺的人,他就会认为福德已经很多了,学了这么长时间已经足够了。其实真正来讲,在佛菩萨的智慧当中,这就是没有福报、智慧的表现。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谁没有福报,并不是想要对号入座。我们要想,自己到底是一个圣者,还是一个凡夫呢?我的菩提心没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菩提心是一种很清净的心,它需要很大的福德的支撑才能生起来。所以,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就说明你的福德不够,这很简单。你的出离心没生起来,也是因为你的因缘不够,福德不够,这也很简单。不够的话,你就必须要去做。什么时候够了,出离心就生起来了;什么时候你菩提心的因缘够了,你的菩提心就生起来了;什么时候登地的因缘够了,你就登地了——因和果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所以,我们没有登地,就说明我们登地之前的福德是不够的,还要努力;没有成佛,就说明成佛的资粮是不够的,还要努力。

所以,当我们自满、觉得可以的时候,就要多想一想,多给自己把位置定好。定位是很重要的,我到底是谁?有的时候问一问,我现在是圣者吗?我现在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就会发现,我现在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凡夫,我的业障很重,必须要修行,不修行的话就会很痛苦。经常要这样反问自己,如果这样的话,对修行就是一种促进。当然,平时听闻正法也很关键。

“饥牛食草一样”还有一种解释。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在听前行的时候,大恩上师在解释饥牛食草的时候就说,牛食草的时候,它嘴巴里吃这一口的时候,眼睛就盯着下一口了。它就开始想,我吃完这个,就吃下面这一片,吃完之后,它又盯着旁边的——它一直有这样一种计划。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也是,现在我这个法听的差不多了,下面我应该听什么法;现在我的法修的这个,下面我要修什么法。他对这方面有一个很好的计划,这才能对自己的修行有一个最大的收获,也有这样的解释。

“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得果的时候应该像云散日出——云散了太阳出来了,阳光普照,没有黑暗,心情愉悦。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得果并不一定是得佛果、得初地的果等等,而是说阶段性的果也可以,或者说某种验相。前面的修行是某种体会,这个时候是达到某种标准。比如说修暇满难得达到标准了,修寿命无常达到标准了。这种果是阶段性的果,不一定是真正的初地菩萨果或者圣者的果。修持一种修法,生起了应该有的验相,达到了应该有的标准,这也算是一种果。得果的时候应该是很清楚、很清晰的,应该有非常明显的感受,这个时候就像云散日出一般,它应该有这样一种相出来。

此处的闻、思、修、行、果,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讲了,这五个在其他地方归摄成见、修、行、果,意义上是一样的。闻、思、修、行、果是五个,见、修、行、果是四个,怎么归摄呢?闻和思归摄到见当中,后面的修、行、果就不动了。

为什么闻和思归摄到见当中呢?因为见解的本性是一种定解,怎样产生定解呢?是通过闻思来产生定解的。首先要听闻,听闻之后要思维。也就是不知道的要听,听了之后就懂了。但听了之后,内心当中的疑惑不一定遣除,要遣除疑惑,需要产生一个定解。产生定解就用思维来解决。思维就有很多方面了,比如看书,上师讲完了我要去看,这句话应该是怎样的,我还有一些疑惑,疑惑怎么样去遣除。像这样看书也是一种思。还有背诵。背诵时,背着背着它的意义就自然浮现了。有的时候我们在背诵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刚开始意思不明显,就一遍一遍地背,在背的时候突然它的意思就很清楚、很明显,这也是一种能够遣除怀疑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讨论,大家在一起讨论,当然有些寺庙当中还有互相辩论的,这也是一种产生定解、遣除怀疑的很好的方法。

还有通过复习、考试。因为我们学完之后就放下了,如果要考试的话,必须要把法本捡起来,从头到尾很仔细地去看,这也是一种复习。考试就是让我们复习,复习就有压力,有压力就会仔细去看。以前学过了,现在复习考试的时候,又把前面的意义重新拿起来温习。我自己的体会是这样的,很多道友的体会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说是应付考试,但是收获很大的就是在复习这段时间,要准备考试前,收获很大。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因为以前学过,现在通过加强的方式、突击的方式来进行再次复习,那个时候就觉得,马上要忘掉的东西,又重新浮现了。以前印象不是很深的,现在突然又印象很深了。所以,考试前复习的状态对自己的帮助是很大的,的确是有这样一种必要,这也是思。

通过这样的闻和思之后,有时还要请问,不懂的向有智慧的人请问,向法师请问,请问之后就把疑惑解除掉了,见解就很清楚,很稳固,就会产生一个定解。所以,闻思是产生正见的。也就是见、修、行、果的见是通过闻思来达成,闻思这两个就是见、修、行、果当中的见。然后是修、行、果——五个和四个是这样归摄的。

后面是华智仁波切对于单巴仁波切的五个喻义对照当中,就把听闻做为一个主要的方面解释了一下,其它的思、修、行、果就没有讲。听闻佛法这一点,大恩上师在讲记中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以前可能听闻过佛法,但是也许我们在前世熏习的不是那么多,所以一转生就全部忘失了。以前听闻过的法忘掉了,现在再拿起法本看的时候,好像和没有听差不多,有时候就说这是胎障。当我们入胎的时候障碍很大,入胎之后就全部忘失了。

在汉地的传说中讲,这是因为在中阴时,要喝一碗孟婆汤,喝了之后就忘掉了。在佛法当中叫胎障——入胎之后就有这个障碍。这样,入胎、出胎后,前世的东西就忘得差不多了,学的佛法也忘记了。但是再次学习的话,你就觉得不是那么困难,因为毕竟已经学习过,觉得还是比较容易懂的。虽然感觉以前没有学过,但是一学了之后,就觉得还是比较容易懂,这就说明以前是有这个种子的。

有些大德前世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但是在他还没有证悟之前,他入胎、出胎之后仍然会忘记。而一些证悟者,不受胎障影响的,所以入胎很清楚,出胎也很清楚,他们对前世任何的文字、任何事情都记得很清楚。所以在寻找转世活佛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一个小孩子被找出来之后,就把前世的旁边的人、寺院的人全部叫在一起,让他说这个是谁,那个是谁,他都可以说这个是某某某,那个是某某某。他能把这些记得很清楚,说明他没有受胎障的影响。

除了这些人之外,我们基本上都会忘失的。既然忘失的话,我们就要重新听闻,依止上师听闻正法。所以发愿很重要——发愿我们要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生生世世弘扬佛法,如果经常这样发愿、经常这样回向,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遇到善知识。然后善知识给你讲法,你又从头开始学。虽然你都忘记了,但是你会一遍又一遍地学。因为每世你发了愿之后,都可以保证你能够得到人身、值遇善知识,能够听闻佛法、对佛法产生兴趣,这是一个比较恒常的状态。一世一世这样串习的话,功德是越来越增长。因此,发愿就很重要了。

我们以前讲过,发愿就像念珠的绳子一样。念珠是一颗一颗散开的,就像我们前世、今世、后世,一世一世是分散的,要把这些一颗一颗的珠子串起来,让它联成一串,那就是一条绳子。绳子把它串起来之后,它就是一个相续、一串念珠。我们要把这世的法缘和下一世的法缘、再下一世的法缘,把这些法缘都串起来的话,就是发愿。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或者发愿生生世世得到暇满人身、值遇佛法,生生世世修学佛法。有了这个愿力,就会把每一世都串起来,成了一个相续,不会散开。如果不发愿,也许你这一世修得好,但是你下一世之后,没有愿力的摄持,你不一定再对佛法有兴趣,或者不一定那么顺利地遇到佛法、修行佛法,有可能会变成这样的。

有些汉地的公案也有讲到,以前修行很好的人,转生之后就成了大官、皇帝,他对佛法就没啥兴趣了,只是享受去了,产生不了想要修法的心。但有些人就是生生世世一生下来就对善法的希求心很大,所以发愿和不发愿的结果是很明显的。我们现在没有什么很高的证悟,但是这样发愿是可以的。不管怎么样,每天都发愿,每天都回向,一定是可以的,而且是很重要的。

所以听闻正法非常重要。听闻正法能够了知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可以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可以把很多的罪业消除掉,可以积累很大的福德;可以让我们获得涅槃乃至于最后的证悟。这些都是通过听法这个最初的因而引发的。《宝性论》当中也讲到了,在最初的时候,听闻如来藏、听闻殊胜了义的正法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比布施、持戒、修行禅定还要重要。所以,我们在闻法的时候,必须要非常非常地殷重,非常重视听法。有些人很重视修行,觉得听法没有什么用。但是,如果我们是一个凡夫人,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的见解还不是很稳固的话,最初的听闻是非常重要的。

意思是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野兽闻声是怎样的情景呢?野兽酷爱琵琶的声音,就算猎人从旁边射*箭也不发觉,仍然怡然专注地听着。

这是解释帕单巴尊者的第一个比喻——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

野兽闻声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有一种鹿非常酷爱琵琶的声音,非常痴迷于此。猎人知道它的这个习性。(所以说有些猎人造罪业是很善巧的,如果让他修善法的话,就没这么善巧。但是杀生、打猎,很多技巧都是非常精通,而且一世传一世。)他们知道某种野兽很喜欢琵琶,所以两个以上的猎人就配合,一个猎人就专门在那里弹琵琶,吸引野兽的注意,让它很专注地听。

因为野兽有的时候也是很灵敏的,我们看电视里面的动物世界,就看到它很灵敏。和这里的比喻结合起来,假如它没有听琵琶声的话,在常规的状态下,它在吃草的时候,在喝水的时候,就会一边吃一边耳朵都在动,它在听周围的动静。一有动静,它马上拔腿就跑。所以它是非常非常警觉的,在那种情况下,以前的猎人要用弓箭去射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一个猎人去弹琵琶吸引它的注意力,另外一个猎人就悄悄接近。这个时候他接近它也听不到,因为它所有的注意力都已经放在听音乐上面了,所以猎人在旁边射*箭把它射死,它也不会知道的。这是很专注的意思。就算是旁边射*箭也未发觉,仍然非常怡然专注地听着。这是取它的什么比喻呢?主要是它在听音乐的时候非常专注。

同样,在闻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力求做到情不自禁身毛竖立、泪流满面、双手合十而全神贯注地谛听。

同样,我们听法也是要非常非常地专注,在听法的过程当中要力求做到情不自禁地身毛竖立。当然,身毛能不能够竖立起来,能不能泪流满面,这也不是强迫的。我们想要像这里面要求的汗毛竖立、身毛竖立,但身上的毛怎么也竖立不起来,眼泪也流不下来,也只能挤眼睛,看能不能挤两滴眼泪出来,这方面有的时候是没办法的,勉强做不到的。在对正法的希求达到某种量的时候,它自然而然这样,这叫做情不自禁,这很关键。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怎么样你都是没办法竖起来的。

我们做不到这个怎么办呢?因为修行的时候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听到某些法很震撼的时候,自然而然这种感觉就出来了,觉得身毛竖立,非常震撼,眼泪自然而然流下来,双手很不自觉地就合掌了。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我们会有的。在听到某些法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感觉。但是产生不了感觉的话,就要很专心,专心专意地听是我们做得到的。当然,内心当中对法真正入心的时候,会自然而然产生这种情况,相当于把他内心深处的东西触动了,触动之后,这些反应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如果没有这些感觉的话,我们想要去做这些事情也做不到。当然,双手合十可以做得到,但不是内心当中很震撼的话,双手合十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感觉。

以前有些人听法的时候,真正安住在法义的境界中时,他一直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前阿秋法王大概在九几年的时候,曾经在佛学院法王如意宝面前听《上师心滴》,他显现上虽然是一个很大的证悟者,但《上师心滴》这个法要没有听过,所以他在法王如意宝面前求《上师心滴》的灌顶和讲解,法王如意宝就传了《上师心滴》。益西上师给我们讲,他在听的时候一直在合掌,非常非常欢喜,一直合掌在听。

所以大德们对很深的法要完全相应或者安住的时候,他也会示现这样的表情,情不自禁地,从法王如意宝讲第一句到最后为止,全都是动也不动,都是一个动作。在闻法过程当中,这些大德们也做了这样一种感人的示现。当然他们内心当中早就已经证悟了法义,但是在听闻大圆满正法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示现。

当然,这些大德们不用看法本也可以,法王如意宝怎么讲,直指的时候,他就怎么安住自己的心性。但是我们一直合掌,翻书、写笔记可能就做不了。我们合掌也可以,但主要是看书。大恩上师也讲,听法的时候应该很专注地看法本,法本当中怎么样说的,跟随法师讲的,一边看法本,一边去思维,重要的方面需要记录。情况不同,有的时候双手合十,有的时候我们要专注地看法本而听。总而言之,这里面讲的是要全神贯注。

否则,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但心里却杂念纷飞,口中也打开了绮语的伏藏门,一边胡言乱语,一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些通通是不应理的。

如果没有专注,我们的身体好像坐在听法的行列,大家都坐在经堂里面听法,我也坐在里面听法,身体坐在听法的行列当中,但是,自己的心里面杂念纷飞,想很多很多事情,想外面的事情、想家里的事情,昨天晚上看的电视剧,是什么样的剧情,今天晚上怎么发展呢?会想这些东西。

想只是影响自己,但有时还交头接耳,口中打开绮语的伏藏门。“绮语”后面还要讲,和正法无关的,通过贪嗔引发的废话,都叫绮语。“伏藏门”指一个保护的大门,把伏藏的门打开之后,里面全都是珍宝、伏藏。绮语的伏藏门打开之后,隐藏在你相续当中所有的绮语,全部都不间断地冒出来,不断地讲。第一,在听法的时候,自己肯定听不了法;第二,和你讲话的人肯定也听不了法;第三,你周围的这些人也受你讲话的影响,他们也会中断。如果受了影响,道友产生一些厌烦心、烦恼,你的过失会加重。

我们在听法过程当中,尽量不要去影响别人:手机突然响了;突然有什么事情,匆匆站起来离开。有的时候,有些道友的心思会散乱,会觉得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呢?他的内心会产生烦恼。这一点我们要强调一下:如果别人在听法过程当中,出现一些声音,比如手机响了,我们自己千万不要生烦恼,因为他可能是无意的,忘掉了。我们就不要对他:哎!你这人怎么这样呀?我们如果这样想,就会加重他的过失,没必要。

所以,作为道友来讲,我们应该有种宽容心,他这样做的确是不对的,然而我们不要瞪着他,好像让他知道他是不对的。他肯定也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内心当中已经很羞愧了,我们再很多眼光齐刷刷的把头甩过去,瞪着他一个人看,他会觉得更加难受。如果听法道友内心当中产生烦恼,对他的罪业也是一种加深,那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其他的道友要宽容、原谅他,我们内心当中保持一种善念,他的罪业不会增长,这个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并不是说这是对的,这个行为本身是不对的。我们尽量不要受到这些影响。如果确实有急事,虽然说在听法时不要站起来,的确是拉肚子,那就没什么,应该做的就做,这是迫不得已的。

如果听法的时间太长了,要瞌睡,跪着听也可以。法王如意宝以前在经堂给我们讲,如果你实在是困了,你可以站到最后一排,站起来听也可以。其他的道友也不要过激:你站起来干啥?影响我们听法。为了让法的质量好一点,也是有开许的。但并不是说,你可以随随便便走来走去,你跪着听、站着听,它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影响他人,有的时候会影响,尽量不要影响太多。大家应该也知道,他可能是为了在听法过程当中不瞌睡,不断传承,采取的一种对治,我们是要鼓励的、随喜的。他没有说:我睡就睡吧,睡一会儿挺好的,也很温暖,睡起来也很舒服,在法师讲课的声音——法音的伴奏之下睡觉,那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不要这样想。如果他站起来或者跪着听,我们就知道:这位道友可能有点疲倦,有点累了,他在对治自己内心当中想睡觉的心,我们要赞叹,还要随喜,我们应该鼓励。

一般来讲,应该有闻法的规律,但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特殊对待,他如果的确有急事,迫不得已中间要去方便,这是可以的,没有什么完全不行。有普通标准、有特殊情况,我们要知道。学习正法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知道,别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尽量理解。但是,自己很随便,那是不行的。如果是打开绮语的伏藏门,一边胡言乱语,一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些都是不应理的。听法也是有过患的听闻,能不能完全得到听法的功德,也不好说。这是应该断除的。

在闻法期间,甚至包括诵经、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

听法期间最重要的是听闻,随着词句去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放下诵经、念咒、转经轮,这些都要放下来,都不能做,一心一意地听。以前益西上师也讲了,是不是任何情况下听法的时候,也不能够念咒、打坐?这不一定。如果你修行很高,你觉得一边听法,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影响你对法义的接收和理解,益西上师的意思是,也不是说完全都不能做。但是一般的人,以初学者来讲,如果我们做其他的念咒、转经轮,我们的心思就会散乱。我们对听法本身的心态,也不一定是那么恭敬,他也会觉得:对我来讲,转经轮比听法还要重要。他对听法本身没有恭敬心,能够接受多少法义呢?接收不了多少法义,他也没办法思维,也没办法修行。所以,对初学者来讲,这些不行的。

对一些智慧很高的人,就不一定了。如果是一位证悟者,他就不一定。我们说:虽然你是证悟者,但是前行上要求,你不能用转经轮。其实我们是没办法这样的。首先,他对法的恭敬心早就已经圆满了;第二,他的智慧能力、境界已经很高了,所以,对这些人来讲不一定。但是对我们初学者来讲,如果我们分散注意力,有可能说明我们对法本身没有产生应有的恭敬心,没认识到闻法的重要性,我们才会选择这样去做。

我们在念咒的时候,在转经轮的时候,这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现在是在接受法义,并不是我们已经对法义通达到什么程度了,证悟到什么程度了。我们现在对法完全没有证悟、没有通达,我们还在听闻的过程中,就要非常专注,把闻法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很恭敬、殷重的心态,我们的法义就可以达到最佳。我们要把所有事情放下来,集中精力恭听的原因就是这样,其它的事情都不要做,一心一意地听闻。

有些道友在听闻的时候,就是盘腿打坐,把眼睛闭着。有的时候的确是:上师讲的时候,我就把眼睛闭着想,上师讲一句我就想一句。上师们在直指心性的时候,他也会要求你,不要看书了,看书没有用,你就好好听着我的声音去思维就行了,那时候他有一种直指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平时大恩上师说:你要看书,看法本,你闭着眼睛,除非你对全论都能够背诵,完全倒背如流你可以不要书,书就在这里面,也可以。如果不是能把颂词背得那么熟悉,还是要看书,一边看着书,一边去想。法本其实也是种收摄我们分别念,让我们分别念不要外散的一种所缘。一方面,一边听一边看,眼睛看法本,意识里面思维,耳朵听讲解,它会有最佳的效果。所以,有法本尽量看法本。

听闻之后应当将所讲的法义牢记在心,并且经常实地修行。

听的时候要专心听,听完之后要把所讲的法义,牢牢地记在自己的心中,还要经常实地修行。如果我们要去实地修行,那必须说:你要修,修什么呢?就是修所听闻到的法义。如果你都没有记住,你怎么修呢?

比如,布施的时候,你必须要发起一种恭敬心,把布施的对象——某乞丐,我今天给他布施五元钱、十元钱,布施的时候有一种应做的行为,应该怎么样去观想。其实,这里有很多观想:第一,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善心是不能够忘记的。还有,我们要想对方是我的恩人,虽然显现上我在给他钱,他在向我要钱,但是,他是在圆满我的布施,如果没有他,我今天的布施就做不成。

菩萨的思想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想:他是我很大的恩人,他在帮助我打破对钱财的执著,圆满我的布施、菩萨的修行,帮助我圆满布施的善法,所以他对我的恩德很大,我要感谢他。还要想:我现在给你布施钱财,以后要给你布施正法。其实有很多观想,而且还要想:通过布施,愿你的种性早日成熟,愿你早日和正法结缘,早日进入到三乘正法当中。有很多需要观想的,如果你没有学,或者你学完之后忘记了,那么你在布施的时候,根本就做不到这么多应理的观修。虽然你做了这个事情,但是它的效果也许不好,也许你觉得这个人太烦了,赶快给他钱,把他打发走算了。如果你是以一种很讨厌的心,只是想要把他打发走的心态,虽然你给了他钱,但是你的功德不会很大的,因为心不清净。如果我布施了钱,相当于我投资一样,以后果报成熟了,我会收回很多倍,这也是种投机的心态,不是说不好,但是这种心态很狭隘,不是那么清净。

你是什么样的心态,布施善行的果也是在这方面成熟。如果你有菩提心的摄持,有感恩的心,你不会高高在上,也不会觉得我是他的恩人,我很了不起,他很穷,我现在有富裕的钱给他,很了不得,就会看不起别人产生傲慢,如果产生傲慢的话,自己虽然给了布施,但是因为傲慢烦恼的缘故,以后自己也会变成乞丐。

这里有很多需要知道的。如果在做善法的时候,不了知、没有把法义牢记在心,那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没办法用得上。为什么说经常实地修行呢?我们打座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打坐观修的内容必须要牢牢记在心,打坐的时候才去思维、才去安住。如果你忘记了,你怎么能修呢?虽然在打坐,盘着腿坐在垫子上面,但是当你上座的时候,你发现没啥修的,没什么想的,你坐上去干什么?我们坐上去是修法的,你所修的法在哪里?所修的法是没有的。

为什么要产生定解?是你在修行的时候,必须要缘定解反复去观修。如果你的定解没有,有怀疑,到底是这样的吗、还是不是这样?有怀疑的话,你的修行效果也不会好。如果上去之后,脑袋空荡荡的一片,除了世间的贪嗔痴、嫉妒骄傲之外,啥都浮现不出来,那也修不了什么。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讲:庸俗妄念修何用?我们在打坐、修行的时候,修庸俗的妄念有什么用呢?庸俗妄念是不需要修的,不修它也是每天不间断出来。修庸俗妄念没有用,必须要修法,法是什么?是我们在思维过程当中,它要融入我们心中,然后我去缘这个法义,很坚定不疑地一遍一遍串习它,这才是修行的含义。

实地修行,很多人都想实修,他所修的法是什么?他有没有怀疑,对法有没有产生定解,这都是我们需要做好的准备。如果准备都没有,虽然你在修,但是质量高不了。如果要在短时间当中,达到一个高质量的修行,那么前面的闻思是很重要的。

以前益西上师给我们讲法的时候,经常提到:法王如意宝说,如果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入佛门,他一直闻思到四十岁,闻思就可以暂时放下,专门去修行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准,修行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要想:我现在早就超四十了,已经五十多岁,可以不闻思了。但是,你入佛门的时候五十五岁,现在五十六岁,你觉得就可以修行了,不是这样的。

有个道友和我聊天的时候,他说:法王如意宝说,四十岁之后可以修行了,那我现在已经四十多了,可以不可以修行?我说:你什么时候开始学的?他说:大概是两三年前吧。法王如意宝的意思不是说四十岁就可以,而是说从小七八岁、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入佛门,学了四十岁,那时候有了定解。并不是说你上了四十岁年纪了,你可以修行,不是这样的。法王如意宝的标准可能是针对藏地的很小入佛门的这些人。但是不管怎么样,真正闻思圆满的标准应该是四十岁之后,如果前面也非常专心地去闻思,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你的定解很稳固,闻思圆满了,基本上可以少听一点点,主要的时间去修行。

我们可能很多人已经错过了,很多人也不现实。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自己要修的东西,比如前行、入行论、菩提心,这些法义尽量好好学,学好之后才懂:出离心是怎么修的?菩提心怎么修的?空性怎么修的?对我们现在修的很少量的法,我们要搞清楚。虽然我们也没有办法花几年去学《现观庄严论》,再花几年去学《俱舍论》,再花好几年去学中观,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但是对这些法要,我们是可以去理解的,而且可以修的。

慈诚罗珠堪布也是讲了,对于在家居士来讲,有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听闻太多,有些必须要听的,比如前行四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听完之后必须要精通,精通之后要去修行,平常去实践。内心当中产生出离心、菩提心,慢慢就可以修行密法。所以要“经常实地修行。”

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为弟子讲经说法,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如何弃恶从善、如何身体力行。

这里面讲到了上师和弟子,师徒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样定位。这个方面讲得很清楚。其实,上师和弟子之间,作为上师来讲,主要是给弟子宣讲解脱道,弟子主要是缘上师所讲的法,不断地去闻思修行。真实的师徒关系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佛在经上也是讲:“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我给你们宣讲解脱的方便,什么是解脱方便,怎么样解脱,解脱的状态是什么,怎么样达到解脱,什么是它们的顺缘和违缘,它们的基础是什么、正行是什么。都讲得很清楚。当知解不解脱是依靠你自己的,上师佛陀主要是给我们讲法,最大的慈悲心、最大的事业就是讲法。佛陀出现于世间,虽然也是通过放光,遣除一些疾病;通过神通,让很多人生起信心,但是到最后,还是以正法调伏我们的相续。不管给这些人,讲一句法让他证阿罗汉也好,还是讲很多,让菩萨发菩提心也好,反正让他们成熟的方便都是讲法。

佛陀所有无量无边的事业当中,讲经说法的事业是最重要的。佛陀出现在世间当中,主要是三转法轮。三转法轮把解脱的道讲得很清楚。如果佛陀不讲经说法,没有任何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能力能够知道怎么样去修法,佛是怎么回事,菩萨道、成佛的道是怎么回事。没有一个人能搞得清楚,只有佛陀出世之后宣讲了,我们才知道:有成佛这回事,有解脱、解脱的方便这回事。我们就知道:如果佛不出世,整个世间一片黑暗。一片黑暗的意思并不是没有太阳、没有灯光,是没有正法、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力来知道,怎么样探寻去找解脱之道。永远找不到,甚至不知道有解脱、有成佛。佛陀出现世间,就好像黑暗当中突然出现了阳光太阳一样,一下子世间就光明了。佛陀出现世间之后,讲解了成佛之道,怎么样去修行解脱。这在所有的事业当中是最殊胜的。

但是,有些修行者对这个问题不清楚,什么是佛陀最重要的事业?什么是佛陀次要的辅助事业?搞不清楚,就觉得佛陀的神通很厉害,佛陀经常示现神变,佛陀的弟子也经常示现神变,很稀有的。至于佛陀在哪个地方讲了什么经,这只是佛陀讲一个经而已,佛陀讲的法不重要,反正就是文字嘛,书架上摆的东西,什么时候都有的,佛陀的神变很重要的。在拜上师的时候,也是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