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处略谈六根清净上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m.39.net/pf/a_4621484.html

以《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

为中心

《妙法莲华经》一般称为《法华经》,被誉为“经中之王”,是佛教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一部大乘经典,其文辞优美,内容丰富,所阐述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等核心义理透彻圆满,一直以来都是大乘行人研习和修持的重要经典。目前通行最广泛的是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七卷二十八品的版本。《法师功德品》是位于全经后半部分的第十九品,此品主要讲述了学人研习《法华经》时的诸种功德,如通过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等修行方式与所能获得六根清净的功德果位的阐释,开显了修习《法华经》的利益。

一、何为五事修持

对经典的修持方式,在很多经文中都有教授,无论是“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持名修持;还是“若彼国王于此经典至心听爱,称叹供养,并复供给受持是经四部之众,深心拥护,令离衰恼,以是因缘,我护彼王及诸大众,皆令安稳,远离忧苦,增益寿命,威德具足”的供养修持,都能获得大利益。

在《法师功德品》中主要讲述了修行此经典的五种修持,所谓:“受持、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往期回顾——五种法师

▲常识|五种法师——受持法师▲常识|五种法师——读经法师▲常识|五种法师——诵经法师▲常识|五种法师——解说法师▲常识|五种法师——书写法师

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即是因信心、念力受持《法华经》。

若读,即是时常能够读诵《法华要》,此中修持方式也是诸部经典中时常讲述的。

若诵,即熟读成诵。在古印度时期,无有文字记录,经典的传承皆是靠口耳相传的诵持。

若解说,对经典的学习,读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经典,了知经典所开显的甚深义理,这样才会以此入智慧海,得涅槃德。

若书写,经典包含的义理是促进众生趋向涅槃道的法门,通过书写经典,不仅利益学人自身,更是能令经典得到广泛流传,利益他人。

在《法师功德品》中讲述了这五事修持,而在其他经典中亦有对经典修习的开显,如在《辩中边论》中论述了十种行持方式:“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维,十修习行。”这里面所讲的“十法行”涵盖了《法师功德品》中的五事行持,还包括了“供养”、“施他”、“若他诵读专心谛听”、“思维”、“修习行”等,虽有不同,但其引导学人借由经典加持之力,破暗除翳,得智慧光明之意相同。

二、判六根清净

通过对《法华经》五事的修持,会得到六根清净的功德。六根清净的功德位次是在“五品弟子位”之上的“六根清净位”,乃天台宗所判摄的藏、通、别、圆四教中别教所立五十二阶位中的“十信位”,断见、修二惑而得六根清净。此阶位与藏、通二教的“相似即佛位”同,所以《四教仪》云:“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

获得六根清净具有内外庄严的功德,此内外有两种解说:一为“五根清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显露在外的根,得其清净则为外庄严;意根含藏在内,得其清净则为内庄严。一为“地狱以上至佛一切色相,悉于身中现者,名内庄严;地狱至佛一切色相以普现三昧,而外化者,名外庄严。身根既尔,余五根亦然”。这里所说的内庄严是指诸法色相皆摄于身中,所以内自庄严;万物色相普通显现而外化,所以是外庄严。

关于此品中六根清净的论说,《法华经科注》从四悉檀的角度进行阐述:

读诵获六根清净,既尔受持解说书写亦然,五品中初品六根清净,既尔后之四品加然相似六根清净,既尔分真倍然,此约世界悉檀释也。行者闻说此功德利喜不自胜,勤求无厌,信进倍增,此约为人悉檀释也。明识大乘有大势力,决无疑网,此约对治悉檀释也。似解之初,初过二乘之极,极百千万倍,指始显终悬解,究竟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此约第一义悉檀释也。

从上文来看,通过读诵受持书写等五事行持得六根清净,此功德判摄,相似即佛位,这种解说是从世界悉檀的角度论述。若是行者听闻此经的功德利益,内心欢喜不胜,继而对此经的信心,以及精进修习的心大大增加,这种解说则是为人悉檀。若人听闻此经,了知大乘经典有大威德力、大功德力,通过修持破除了怀疑,对大乘深信不疑,此为对治悉檀的解释。大乘经典的甚深义理和功德利益不是二乘所能比拟,其至大无碍,圆融含摄比二乘高百千万倍,它直指根本究竟谛理,开显第一义谛,非言语可道,不可思议,这种内涵是第一义悉檀所阐释的内容。六根清净尽摄四悉檀,其功德利益增信无疑。

三、六根清净千二百、八百功德辨

经言:“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通过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等五事修持获得六根清净之功德,所谓“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关于何以成其功德之八百与千二百的数量,历来各家阐述不一。

《法华经玄赞要集》中说:“一一根中有十法相资,转成百行,百行各四,自作交他,赞励庆慰,合成四百;各有三品修,修成千二百,三根胜故,具千二百;三根劣故,而无上品。”这里所说的千二百是因为六根皆具十种修行之法,六根的十法相资,总则为一百。百行中又有“自作”、“交他”、“赞励”、“庆慰”这四种,所以就成四百。四百行中又有上中下三品行,所以共成千二百。因为耳、舌、意三根胜利,所以具足千二百功德。而眼、鼻、身三根稍劣,不具足上品功德,所以就只有八百功德。

《法华经疏》中言,获得千二百功德是因为“受持得一百,乃至书写,生五百善;教人复生五百,是一千善。自性随喜,教人随喜,复二百,是为千一百也”。因为五事修行各得一百功德,自修、教他人修分别五百,共得一千。自性随喜、教人随喜各得二百,和为千二百功德。关于六根功德的区别,也讲得较为详细:“三根得八百,三根得千二百。耳根生识,能闻十方诸佛所说经法;意地思维分别,生其慧解;舌能说法度人。三根入道中胜,偏得千二百。三根发道缘弱,但得八百也。”因为耳根能听闻十方诸佛讲经说法,意根能够思维分别诸法,由此而生智慧。舌根能说法度人,利益众生,所以此三根优胜,能够得千二百功德。余三根“发道缘弱”,所以只得八百。

《法华经科注》中圆融会通了差异:“若论六根清净,清净则不言功德若多若少,若言庄严能盈能缩,复能平等。平等庄严者,根根六千,若言千二百显其能盈,若言八百显其能缩。”此中所言得六根清净,其实并无六根功德多少的差别,之所以有差别相,在于说明六根清净庄严的无碍性,即“能盈能缩,复能平等”。若说千二百显其能盈,若说是八百表其能缩,若是平等则就具有无量功德了。

转载自《法音》第期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