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旦讲究法咒之密宗,遇上崇道的唐玄宗,注 [复制链接]

1#

一、密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受法身大日如来真实言教之传授,且须经灌顶等入教仪式,和秘密传授后方可传习,故也称真言宗。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继而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一般密宗修习者认为:“修习手结契印,口诵真言,心观大日如来的三密加持,即可达到‘即身成佛’,顿证大日佛位。”

总体来说,密宗的主要教义,就是以胎藏界、金刚界两部曼荼罗,来代表大日如来(密宗之主管中央的五方佛之一)的智德,来显现宇宙万有之说。此外,密宗的宗旨是以,一切万法的“六大本体”、“四曼相大”、“三密用大”,来阐明本自具足如来德性,当身即是大日觉位。

(1)“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三密”即是身密、语密、意密;“四曼”即大曼陀罗、三昧耶曼陀罗、法曼陀罗和羯磨曼陀罗。显然,“六大为体”、“三密为用”、“四曼为相”这三大论,是密宗的重要理论。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密宗分两派,其一为胎藏界,其二为金刚界。密宗的传承法系,大致为:龙树、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惠朗、惠果。

(2)显然,按照密宗之学统,该宗承认有显密八宗共祖之称号的龙树,为其初祖。此外,又因南天竺高僧--龙智,曾向龙树学密教。故而,中国佛教之密宗,一般还认可龙智为其二祖。

(3)话说,龙智跟随龙树学成密教后,于南天竺、师子国等处,大力弘传密教,继而声名大起。可谓是德被五天,名播十方,上天入地皆自在无碍。显然,在龙智的大力弘传下,密教开始有了大范围穿法的基础。这也为后续密教传入东土--大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龙树和龙智,被中国佛教之密宗,追为初祖和二祖,然他们并没有直接将密教传至东土。故而,其实他们二位,仅是中国密宗理论上的开山祖师。所以,在中国密教内,也有很多人将善无畏大师,当做是中国佛教之密宗的初祖。毕竟,是善无畏大师,第一次真正将密教传入了东土。

二、要说密教传入中国,谁贡献最大,非善无畏大师莫属。善无畏者,出生于东天竺乌荼国,属贵族刹帝利种姓,其于释尊渊源颇深,为释尊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当然,其也曾是,东天竺乌荼国王。纵观善无畏大师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神奇不已。

总体来说,善无畏大师对于建立,中国佛教八大派之一的密宗,是有大贡献的。善无畏大师传授以胎藏界为主的密法,实为中国密教传授之始。故而,在中国佛教界,称呼善无畏大师,为汉地密教的开祖、初祖。

(1)善无畏的先人,来自中天竺,因国难而出奔到乌荼国,当了乌荼王。其10岁即统领军队,13岁就继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其兄长,与其争抢王位,最终,善无畏获得胜利。不过,在经历兄弟作乱后,善无畏因厌恶了,争权夺利,最终,决意让位出家。出家后的善无畏,先到天竺南方海滨参学,修“法华三昧”等,并游历诸国。

(2)之后,善无畏大师又到中天竺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师从昙无德(也称达摩鞠多),专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奥义。最终,得受密法灌顶,被尊为“三藏阿阇”。彼时,五天竺,教派林立,96宗各执己见。已有大成,且名气极大的善无畏大师。便依靠其广博的佛学知识,从中斡旋各方势力。一时间,善无畏大师之名声,显赫一时。

(3)至80岁时,善无畏大师,己是五天竺共尊的,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师。此后,受其师父--达磨鞠嘱托,即弘扬密教于震旦(东土),顾不上高龄的善无畏大师,辞别恩师,踏上了前往大唐的路途。

三、话说,善无畏大师在路过北天竺时,其东行的消息,己被僧侣和商人,传到了大唐长安。彼时,唐睿宗对善无畏大师的,不顾年迈东行传法之行为,非常感动,遂派僧人,出玉门关侯迎。开元4年,即年,善无畏大师携带梵卷,到达长安。彼时,久闻善无畏大师名声的唐玄宗,亲自接见大师。

(1)更为神奇的是,因玄宗觉得善无畏大师,和自己梦中的高僧非常相像,故而,善无畏大师得到了盛情接待。期间,玄宗不仅立即礼善无畏大师为国师,大设梵筵,为善无畏接风洗尘,还特设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

(2)此外,玄宗之子宁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从其灌顶受法。一时间,朝野轰动。自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佛教之密宗,一出道便开启了,巅峰之态!而缔造这种巅峰之态的,显然是唐玄宗其人。

(3)话说,唐玄宗为何一开始,就如此推崇天竺之密教呢?在笔者看来,他肯定是有自己的政治考量的。当然,也有其自身喜好的原有。具体如何,请听笔者细细说来。

四、因为看到了,武则天崇奉佛教,给大唐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之,武则天时期,佛教多有帮助武则天夺权,并打压李唐王朝的国教--道教。故而,开元2年,上台不久,且极致崇奉道教的唐玄宗,便立刻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终,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了对人。

此外,玄宗还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和佛像,并禁止传抄佛经。一时间,佛教在玄宗初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就奇怪了,明明上台之初是抑制佛教,可是,开元4年,为何唐玄宗却又一反常态,大肆接待起了,天竺佛教之密教传人--善无畏大师了呢?在笔者看来,唐玄宗此举,绝对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肯定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1)武则天时期,其异常崇佛。说白了,她需要依靠佛教的力量。一来是佛教给自己上位找借口,即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二来佛教势力为自己所用,可以巩固自己的政治集团,可谓一举两得。不过,这一切的把戏,李唐王朝的皇子们,肯定早看透了。故而,武则天去世后,等到有大志向的唐玄宗上台,其一定会考虑抑制佛教,并发展属于自己的政治力量。

(2)很明显,唐玄宗一上台就打压佛教,其首要目的就是要给佛教立威、立规矩。毕竟,你佛教曾经跟着武则天混过,是个反骨仔。当然了,唐玄宗肯定也明白,如果一味打压佛教,显然也不利于政治、政局稳定。

a.那么,要如何破局呢?很简单,既然国内的佛教势力,大多都曾跟武则天混过,也就不能再重用了。

b.既然如此,那不如重新扶持新的,属于自己操控的佛教力量。显然,刚刚进入大唐的,且名声显赫的,密教之善无畏大师,成为了唐玄宗心里的不二人选。

五、此外,天竺密教的自身特点,也直接促成了,唐玄宗选择密教,即选择密教作为自己的政治力量。那么,到底是何特点呢?那便是天竺传来的,善无畏之密教,非常讲究法术和咒语。而在崇奉道教的唐玄宗看来,密教的这一特点,显然是天然地就和道教很类似。故而,选择也就莫名的对密教多了几分好感。

(1)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善无畏之密教,遇到了唐玄宗,犹如遇到了伯乐一般。自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唐玄宗之所以选中密教。一来是出于政治破局之考量,二来则是因为密教,和道教太像了,都讲究法咒,两者有着天然的某种相似之处。

(2)显然,唐玄宗选择拉拢声名显赫的--善无畏大师,是一招很高明的破局妙棋。所以,自此我们也基本可以确定,在隆重地接待完善无畏后。在接下来的日子,玄宗也一定还会不遗余力地,去支持善无畏大师,乃至密教、密宗。而有大智慧的善无畏大师,肯定也看不出了,玄宗的目的。

(3)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唐玄宗和善无畏大师,属于互相利用。玄宗需要新的佛教政治力量,来稳定局势,善无畏可以胜任。而善无畏需要弘传密教,玄宗可以让其推广。一来二去,两人可谓一拍即合。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是相互利用。但是显然,唐玄宗是下棋的人,而善无畏大师,则是妥妥的棋子。

六、自此我们也基本可以断定,有了唐玄宗的大力支持,善无畏大师之密教,一定会在后续的日子,形成为密宗。密宗也一定会在玄宗之开元时期,盛极一时。果不其然,在被隆重地接待后。此后的善无畏大师,又受到了唐玄宗的,一系列的极致礼遇和优待。玄宗先是安排善无畏大师,住在兴福寺。不久,又让其迁入西明寺。

期间,还三番两次慰劳问候,并赐予丰厚的物品。再之后,善无畏大师多有翻译密教经藏,逐渐地密教形成了事实上的中大唐佛教之密宗。此后,善无畏大师便致力于,弘传大唐密宗。此后不久,密宗即成为了显赫一时的,大唐之护国法门。

显然,善无畏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首位系统翻译密宗经典之人。其共翻译经文28部53卷。在弘扬密宗,阐释教理,传授仪轨等方面,善无畏大师都可谓是,居功至伟。

(1)开元5年,即公元年,玄宗诏善无畏,于西明寺菩提院译经,善无畏大师则识趣地奏请,让名僧参与翻译。显然,这就是在帮玄宗培养,属于自己的佛教力量。当然了,玄宗此举,也确确实实促进了译经事业朝。期间,善无畏大师从从《金刚顶经》梵本中,摘译出了《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2)大概是看到了唐玄宗,极致礼遇密教大德高僧--善无畏。故而,彼时的西域多有密教高僧,前来东土大唐。开元7年,密宗历史上,另外两位大名鼎鼎的密教祖师--金刚智、不空,来到大唐。且这两人,也受到了唐玄宗的极致礼遇。说白了,也是被唐玄宗拉拢,为他所用了。

a.此后,这这三位大德高僧,同开大唐密宗。因三人同处开元年间,史称密宗之“开元三大士”。

b.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善无畏大师所传,为密宗之胎藏界密法,金刚智和不空两位大师所传,则为金刚界密法。总体而言,这三位大师之见面,可谓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3)开元12年,善无畏大师随驾,入东京洛阳,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日经》。最终,大师译出《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此译本,译得上符佛意,下契根缘,不久即成为了大唐密宗的根本经典。其后,善无畏大师,又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三卷等。

(4)当然了,当善无畏大师在东、西二京,设置道场、开坛授法,弘传密宗的时候,肯定是有不少的追随者的。事实上,因为有了李唐皇室的追崇,故而,善无畏大师的弟子确实不少。其传承者有大兴善寺沙门僧一行,其入室弟有宝畏、明畏等,俗弟子有著名文学家李华等,从学者则有宝思、智严、温古、义林、喜无畏,以及新罗僧人玄超等,日本僧人道慈等。当然了,在善无畏大师众多的弟子中,最出名的,非僧一行莫属。

(5)开元20年,即年,思念家乡的善无畏大师,上奏玄宗,请求回国。不过,玄宗出于政治之考量,未予批准。开元23年11月7日,善无畏大师寂于洛阳大圣善寺禅室,时年99岁。此后,玄宗亲自参加追悼大会,追封善无畏大师为鸿胪卿,派鸿胪丞李岘、威仪僧定宾律师作监护。最终,善无畏大师,被追为密宗三祖。

七、金刚智者,南天竺摩赖耶人,国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自幼即出家,先习经律。20岁时在那烂陀寺出家,依止寂静智师学习声明。15岁时前往往西天竺,用4年时间,学习法称论师的著作,然后回到那烂陀寺。20岁时受具足戒。此后,花6年时间,学通大小乘各种戒律。

之后,接着又学习了南宗《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著作。28岁时,在迦毗罗卫城,跟随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辩中边论》,历时3年。31岁时前往南天竺,随龙智学习了《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等大乘经典,以及各种五明论著。7年则学成了,受金刚界的密法灌顶,显密通达,于天竺终得大名气。

(1)话说,金刚智大师成名后,听闻东土大唐有善无畏大师弘扬密教,遂也有心加入。开元7年,即年,进金刚智大师入洛阳,受到了唐玄宗的莫大礼遇,位列“开元三大士”之一。

(2)此后,金刚智大师致力于译经和弘扬密教,先后译出《金刚顶瑜珈中略出念诵经》、《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等多部。此外,金刚智大师还在其所住寺院内,建佛坛灌顶道场,广收门徒。其著名的弟子有不空大师等。

(3)开元29年,金刚智大师圆寂,因其对密宗的卓越贡献,被唐玄宗追赠“国师”。唐代宗时期,赠号“大弘教三藏”。最终,金刚智大师被追为密宗四祖。

八、不空者,名智藏,狮子国人,生于年,幼年即出家。传闻,不空14岁在闍婆国,遇见金刚智大师,便追随大师。此后,更是随大师来到了中国,开元7年,即年到达洛阳。开元12年,20岁的不空,于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18年,跟随金刚智大师,学习律仪和唐梵经论,并参与金刚智大师的译经事业。再之后,不空名声渐起,继而位列“开元三大士”之一。

(1)需要说明的是,金刚智大师晚年,曾奏请玄宗,要求回国。此事,最终导致了密宗和大唐皇室之间,多多少少出现了嫌隙。不过,此期间的唐玄宗,已经没了大志向,所以对大师要求回国的事情,给与了批准。开元29年,即,唐玄宗特许金刚智和不空回国。但金刚智大师从长安到洛阳时,就已经生病,不久即圆寂。

(2)最终,乃是不空大师,奉金刚智遗命,前往天竺。此外,这时的不空大师,还奉敕朝廷的命令,护送国书往狮子国。最终,不空大师不辱使命,未满一年,即将大唐国书送到了狮子国。

a.此后,因不空是大唐来使,故而,不空受到了,当时狮子国王的殊礼接待,并迎请他安置在佛牙寺。

b.前后3年,不空在广泛搜集密藏和各种经历的同时,还于佛牙寺,开坛讲法,重受灌顶,在狮子国影响颇大。

c.不过,因不空大师在狮子国所待时间过长,这还是引起了大唐皇室的猜疑。久而久之,大唐皇室和不空大师之间,便产生了嫌隙。

(3)3年后,不空大师重回大唐,彼时狮子国王请求附表,并托献方物。天宝5年,即年,历经艰辛,不空大师回达长安。在回到大唐后,最初的不空大师,奉敕在净影寺,从事翻译和开坛灌顶。不过,天宝9年,即年,因玄宗早已不再是那个锐意进取的大唐皇帝。最终,不空奉旨被放回本国,但行至韶州时,得病不能前进。

a.天宝12年,年,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请,意识到不空大师仍有政治用处的玄宗,又降敕将不空追回。

b.由此可见,在善无畏大师和金刚智大师相继圆寂后,密宗在大唐皇帝的眼中,已经算不上是举足轻重的棋子了。

(4)之后,不空大师到长安保寿寺休养,数月后即又奉诏往河西。至凉州,住开元寺,从事灌顶译经,算是为皇室增加影响力。天宝13年,即年,大唐又征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协同不空大师来参加译事。说白了,唐王朝在借助密宗的影响力,梳理河西政事。唐玄宗死后,肃宗至德元年,即年,朝廷征召不空大师入朝,住兴善寺开坛灌顶。

(5)不久之后,长安被安禄山的军队攻陷,彼时的不空大师,不顾安危仍秘密派人和肃宗通消息。经此一事,大唐王朝算是看清楚了,不空大师的重心。故而,当至德2年,即年,肃宗还都以后,不空大师可谓备受皇帝的礼遇。

九、很显然,因为不空大师给大唐王室通风报信,这使得密宗再次赢得了大唐皇室的信任。大唐王室和密宗之间的种种嫌隙,也基本消除!乾元元年,即年,不空上表,请求搜访梵文经夹加以修补,并翻译传授。

最终,大唐王室敕许令,中京(长安)慈恩、荐福等寺,东京圣善、长寿等寺,以及各县的寺舍等,凡有旧日玄奘、义净、善无畏、流支等所带来的梵夹,均需集中起来,并交给不空大师翻译。

一时间,以不空大师为代表的密宗,继善无畏大师之后,再次获得了无上荣光。显然,在唐代宗的大力支持下,大唐佛教之密宗,延续了玄宗时期的,兴盛之势头。

(1)显然,得益于帮助了大唐皇室。最终,密宗的不空法师的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从不空大师,位列“国公”,还受封“食邑三千户”,就可窥见一二。可以说,在肃宗还都以后的17年中,不空大师得到了朝野的倾心崇奉。此后,不空大师一边广译显密经教,灌顶传法;一边大力弘传密宗。故而,不空大师时期,密宗教化颇盛。

(2)大历9年,即年,不空大师圆寂,时年70岁。鉴于不空大师对于大唐有大贡献。此后,唐代宗敕赠不空大师“司空”,更是追加“大辩正”之谥号。最终,不空大师被追为密宗五祖。

十、需要说明的是,不空大师的弟子很多,在他远赴狮子国以前,已有弟子含光、惠銎等人。不过,在诸弟子中,得到五部密法的只有6人,即著名的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惠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惠朗、保寿寺元皎和觉超,史称“六哲”。当然了,其中惠朗大师年最长,且最得不空大师抬爱。不空大师圆寂后,根据其遗愿,由慧朗大师继承其传法灌顶之位。

(1)需要说明的是,因不空大师传法弟子多,唐代宗为防止诸弟子,对继承人问题发生争执。故而,特于不空大师灭寂次日,即大历9年(年)6月16日,下敕令道:“和上为三代国师,门徒稍众,宜各相和顺,住瑜伽观行,依本教修行。如有违诤者,即录名奏来。”

(2)显然,在唐代宗的加持下,惠朗大师承袭了不空大师的衣钵,成为了事实上的密宗六祖。不过,大历13年(年)11月,慧朗大师奉敕,前往五台山修功德后,便事迹不详,继而隐退了。

(3)想来,因为密宗属于皇室的重要政治力量,唐代宗应该是有了自己的政治考量。故而,让慧朗大师,渐渐隐没去了。彼时,名气更大的三朝国师之惠果大师,进入了大唐皇室的眼帘。并最终成为了,大唐皇室心目中的,密宗传法最佳人选。

十一、惠果者,9岁时,随不空大师的弟子昙贞研习诸经,后来受到不空大师赏识器重,成为其传法弟子。大历元年,即年,,20岁的惠果在慈恩寺受具足戒后,依止不空大师,受金刚界密法。此后,又从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苏悉地诸法,并融会二法,倡立“金胎不二”。

此后,惠果名气渐大,常应诏入内道场为代宗、公主等修法,承继不空大师法席,并成为了青龙寺东塔院灌顶国师,故又称青龙和尚。显然,惠果大师和大唐皇帝关系颇近,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倍受崇敬。显然,惠果大师时期,因有大唐皇室的绝对支持,故而,大唐佛教之密宗,继续延续了兴盛的势头。

(1)惠果为三朝国师,乃是不空大师之后,最著名的,唐密传法大阿阇黎。其一生致力于,传扬两部大法,真正体现了“两部一具、金胎不二”之唐密特色。其弟子遍及海内外。其中两部传法弟子:惠应、惠则、惟尚、誓弘、惠日、(倭国)空海、义满、义明、义照、义操、义愍等。

(2)单受胎藏法者:悟真、义澄、法润等;单受金刚界法者:义证、义一、吴殷、义智、义圆等;另外,惠果大师的受法弟子,还有:义恒、义云、智兴、行坚、圆通、义伦等。永贞元年(年),惠果大师圆寂,时年60岁。最终,惠果大师被追为了密宗七祖。

十二、等到极致崇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执政时期,即年-年,因为佛教宗门的大肆发展,严重影响到了唐王朝的经济以及人口。甚至佛教还危及到了,唐王朝的统治。最终,唐武宗决定灭佛。

(1)之后,一系列“灭佛”之政策逐步推行。其中,尤以会昌5年,即年4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史称“会昌法难”。此次法难,对中国佛教八宗的打击极大,大部分宗派的佛经、注疏等,近乎被付之一炬。

(2)而为何中国佛教八宗的大部分的佛经、注疏等,会出现近乎被付之一炬的局面呢?显然,不空大师请奏,唐肃宗批准的,将全国佛教的经典、典籍,全部集中到兴善寺,可谓“居功至伟”!

十三、显然,密宗也没能逃脱掉会昌法难的严重打击。很明显,在失去了大唐皇室的绝对支持后,密宗的命运,也逐渐走向了衰落,乃至近乎灭亡的地步。等到了唐末,因为不再受到大唐皇室的支持,加之战乱不断。最终,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佛教之密宗,近乎彻底毁灭。

自此,我们也可以,很明确地说:“中国佛教之密宗,因得到了,唐玄宗的大力支持和青睐,而盛极一时。而玄宗之后,肃宗、代宗、德宗算是延续了,玄宗对待密宗的策略。故而,密宗能够盛极一时,唐玄宗的功劳,首屈一指,甚至要大于开元三大士!”

(1)话说,唐朝之后,民间纵然还有真正之密宗存在,然大多都是隐没不现。故而,常有学者妄言道:“唐朝之后,密宗一脉,在中国断绝年之久。庆幸的是,惠果大师有先见之明,将法脉传给倭国空海大师,空海归国后,大弘真言密教。”

(2)在笔者看来,唐武宗灭佛之后,虽然密宗极致衰落了。需要说明的,得惠果大师真传之惠果阿阇梨者,也就是两部传法弟子,其实很多,诸如有惠应、惠则、惟尚、誓弘、惠日、(倭国)空海、义满、义明、义照、义操、义愍等。

(3)所以,惠果大师的两部传法弟子中,有义操嗣青龙寺法灯,传出弟子义真、海云等等。后世之传承,当是绵延不绝。故惠果阿阇梨所传弟子得法者,并非只有日本空海法师一人。

(4)也就是说,凡是说自唐代惠果大师阿阇梨后,中国再无秘法之说,实为空谈。此种说法,多是倭国居心叵测之佛僧之妄言、诳语,不可轻信。

(5)此外,由唐代宗等授意编译的《仁王护国经》及与其相应的法会,在一些朝代中仍然流传。也间接证明了,中国佛教之密宗,并无断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