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翼赚兰亭图画中计书画相约 [复制链接]

1#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他的四十一个亲戚朋友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了历史首届兰亭雅集。微醉之中,他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序》。《兰亭序》全文28行、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气韵雄秀,出于天然。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件作品非常满意,也十分珍惜,便将此帖作为了宝贝传给后人。王羲之的粉丝很多,李世民便是其中一个,他不仅喜欢模仿王的笔法,也爱好收集其真迹,经褚遂良拍板鉴定的二千二百九十张王字真迹都被他一网打尽,但唯一的遗憾是缺了《兰亭序》。李世民叫人左右打听,顺藤摸瓜摸到了王氏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那里,李世民召见辩才要帖,可却得到了“只见过此帖但不知下落”的回答。苦思冥想后他召来群臣询问计策,于是房玄龄向其举荐了梁元帝的曾孙萧翼,说此人有才有谋定能取帖。萧翼接受任务后立即乔装成了黄衫书生坐船去了永欣寺,他故意在傍晚入寺并假装看壁画和辩才搭话,当晚用茶时萧翼投其所好,与辩才吟诗下棋、探讨书法,聊得十分投机。经过几天交流之后,萧翼彻底赢得了辩才的好感和信任。一日闲谈时,萧翼拿出自己珍藏的几件王羲之父子真迹给辩才看,辩才看过后说:“真倒是真,可惜不是佳品。贫道有一王羲之真迹,颇不寻常。”萧翼追问是何帖,辩才才神秘地说是《兰亭序》。见目标上钩,萧翼便故作不信,辩才连忙将藏在屋梁上的书帖取下来给他看,“果然是真迹!”萧翼心里惊喜万分但依旧模样镇定,并咬定说此帖是赝品,当日二人在争论下不欢而散。兴许是受了萧翼影响,辩才也变得半信半疑起来,随手将《兰亭序》和萧翼带来的书帖放在了案几上。过了几天,趁辩才外出,萧翼借遗忘书帖一事叫小和尚打开房门后就悄悄将《兰亭序》带走了。成功取帖的萧翼受到了李世民的加官重赏,辩才却积郁成疾一年后就圆寂了。这个颇为有趣的故事被记录在了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里,也成为了宫廷画师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的创作来源。出于画圣之手的原画已遗失,现存于世的《萧翼赚兰亭图》三件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各版本描述的场景大都相似,只是有细微差异。其中最古老的是辽博的北宋摹本。该图以辩才居中,年迈的他端正地坐于靠背椅上,面容慈祥,正娓娓讲述着自己对书画的见解。辩才对面的中年书生正是萧翼,他坐于小凳之上,身体微微前倾,一副耐心倾听的恭敬模样,可他的心里却打着小算盘。萧翼的身后一童子怀抱书卷走出,从他小心翼翼的姿势可以猜到其怀里的正是《兰亭序》真迹。辩才的身后有两个仆从正在煮茶,以侍奉主宾。北京藏本和辽博的大体一致,人物动态和艺术风格上都比较接近,但省略了左侧煮茶的人,辩才身后多了一个童子。辩才侃侃而谈,毫无戒备,手上还比划着动作,萧翼坐得离他很近,二人交谈甚欢的样子好似交心知己。上述两个版本所呈现的氛围十分和乐,不知道故事的人观画定会认为这是一场高僧与文士间普普通通的茶会雅集。台北藏本则稍有不同,其生动地描绘出了辩才的谨慎疑虑、萧翼的机智狡猾。此外辩才和萧翼中间还有一侍立僧人,辩才身后有仆从煮茶,图画左侧有沈揆、金农的观款、沈翰的跋文。辽博和台北藏本不光展示了萧翼骗取《兰亭序》的故事,同样也重现了唐代以茶待客的情景。因画的主题并不在茶事,所以左下角的仆从形象明显小于画面主体人物,不过因为茶碾、茶罐等器物和煮茶动作的描绘十分细致,我们也可将其作为一幅茶画来欣赏。如辽博所藏之幅,蹲坐在蒲团上的老仆前面是一口风炉,炉上锅中的水已煮沸,刚放入茶末,老仆正在专心地备茶,他左手执锅柄,右手持茶夹击拂茶汤,身旁的童子手持茶托盘耐心地等待着,准备分茶,此外还可见大茶碗、茶刷、茶匙等。台北藏本炉旁四足矮几上的物品更为丰富,有碾磨茶叶的茶碾、盛茶末的茶罐等用具。江南一带的产茶区早在初唐时饮茶之风就已遍及民间,当时禅宗重视坐禅修行,提倡过午不食,为了提禅养心、消解饥饿,寺院里的僧众皆爱饮茶,他们还以茶待客。从流传下来的众多茶画中,后人可以从水墨中寻到千年前的茶香、茶情、茶意。最后再说回开头的故事。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十分高兴,将其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令当时的书法名家钩摹数本,将摹本分赐给亲贵近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兰亭序》皆是摹本,有冯本、虞本、褚本和定武本等,其中以冯本最具神韵。而关于《兰亭序》真迹的下落一直是个谜,最普遍的说法是李世民将它带入了坟墓,后来因昭陵被盗此帖便失去了踪迹。或许有的人会认为李世民为取得书帖而出此下策的行为和他一代明君的身份有些不符,先不论故事是否属实,单就《兰亭序》的价值来看确实值得人们费尽心力去争夺,更何况李世民还是王羲之的狂粉,爱而不得且在万不得已下耍些小手段,这种做法其实也可以理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