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二妞问李叔同:“我虽是优伶,但还是处.子之身,你这般待我,却为何从来不碰我……”李叔同将她抱在怀中说:“你与众不同,所以不能以庸俗之礼待你,大爱不在体,而在神。”
李叔同出生名门,祖父是当地首富,父亲是当朝进士。李叔同8岁会吟诗作画,看过的东西过目不忘,他还是清末民初时期的首批留学生,毕业于东京美术学院。
李叔同个人造诣颇高。《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词就是他写的,他还同时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和杰出教育家丰子恺两人的老师。而陈二妞出身贫寒,人长得美,更有一副好嗓子。她以杨翠喜的艺名登场献艺后,名声鹊起,擅音律又懂戏剧的李叔同也常去捧场。一来二去两人互相爱慕,二妞虽身份低微,却洁身自好,从不献媚,李叔同也是一名谦谦君子,非常尊敬陈二妞。虽然这一对才子佳人非常相爱,可二妞是被卖进戏班子的没有自由。李叔同的家人也不同意他拿一大笔钱去赎一名唱戏的。更为残酷的是,当李叔同还在想办法时,二妞已经被其他人买走了。二妞生在旧社会,身不由己,又逢乱世,被卖来卖去,最后年纪轻轻郁郁而终。李叔同悲痛万分,万念俱灰之下去了日本。38岁,李叔同放下一切遁入空门。从此,世间再无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只有一心念佛弘法的律宗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什么会皈依佛门呢?其实在《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和《禅心人生》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1.受家庭环境影响。李叔同父母家人笃信佛教。父亲去世时,他惊奇地发现,父亲离去时的神态很安详,丝毫看不出有一丝痛苦或不舍。这个场景给童年的李叔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潜意识里认为:笃信佛教的人,都会得到这样的好报。2.一个轻断食疗养的契机。李叔同出家之前抑郁症发作。很偶然的一次,他发现,每天喝茶、画画、偶尔断食,对他的病情有帮助,这种修身养性的生活,能抚慰他的心灵,带给他精神上的愉悦。于是,出家的念头在他脑海中不断根深蒂固。最终,他下定决心,与青灯古佛相伴。据说,他出家时,妻子闻讯带着两个儿子找到寺里。他们在寺门外跪了三天三夜,而李叔同始终闭门不见。儿子含泪追问:“既然不相见,当初为何要生下我们?”李叔同在门内回答:“我心已空无一物,红尘已离我远去,施主请回!”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他很无情,很冷酷,很无理取闹?非也!丰子恺回忆起老师时,曾说弘一法师与他提起过人生的三中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在弘一心中,灵魂生活才是最高的追求。所以,他是放下了世俗的一切!人总要学会和孤独握手言和,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凡事随缘,接纳不完美,才会有所得。能遵循本心,找到自我,对李叔同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这种幸福,是当下我们很多人都缺失的,没有得到的时候,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时候,想要守住。想要得到,却担心失败;想要守住,却害怕失去。内心挣扎,跳脱不出牢笼,找不到真正的自由,所以觉得每天都在负重前行,过得很疲惫。在他的书《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和《禅心人生》里,有太多经典的人生智慧,让人们大彻大悟,醍醐灌顶。比如他建议年轻人:一个人的成熟,并不表现在获得了多少成就上,而是面对那些厌恶的人和事,不迎合也不抵触,只淡然一笑对之。当内心可以容纳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时,这就叫气场。弘一法师的一生,像是一个传奇,据说在他圆寂火化之后留下多颗各种颜色的舍利。弘一法师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林语堂说:“叔同是那个时代的“大家”。”张爱玲说:“我在弘一法师面前,卑微到了骨子里!”俞敏洪说他最尊崇的人是弘一法师。曹德旺更是将这几本书当成枕边书,睡前翻一翻,静心凝神,感悟人生。
弘一法师李叔同,摒弃繁华遁入空门,半世红尘半世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下半场,最好的活法就是学会“放下”。
读弘一法师的书,感觉他就像活在当代,他虽然是晚清才华横溢的奇才,但这些智慧依旧适合于现在。其中有五句,深得我心,与你们分享: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盛;人心本无累,累的是牵挂太多。让人焦虑的,不是忙也不是累。而是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特别想爱的人,明知道自己该努力了,却又不知道该往哪里用力。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对万物的怜惜和尊敬才是真正的敬畏。弘一法师的这些智慧,藏在《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和《禅心人生》中,这几套书一出版,就畅销了上百年的时间。读一读他那些让人醍醐灌顶的句子,能让我们在焦虑繁忙的生活安定内心,收获宁静和力量,不再迷茫和痛苦,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感兴趣的朋友点击蓝色字体链接或者“看一看”即可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