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比烟花绚烂少年画师与他的千里江山 [复制链接]

1#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故宫馆藏至宝的《千里江山图》,对大多国人而言,并不陌生;然而其作者却面临着“画红人不红”的窘境。相较于山脉连绵,江河壮阔的山水长卷,王希孟这个名字却寂寂无闻,鲜有记载,只言片语地存在于某个片段中。

《千里江山图》长卷

北宋之前,历朝历代都不乏诗画*才,青年才俊,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天才诗人李贺、可怜生在帝王家的后主李煜、甚至当朝天子徽宗宋佶,然而他们或是诗词文章多有流传、甚至红颜故事让后人喟叹,多多着墨渲染,而王希孟,确是最年轻、最神秘的存在,人们对他的了解,只能依靠《千里江山图》上蔡京的题跋:“*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仿佛他与这世间的联系,便只有这一幅青绿山水画卷了。

王希孟年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和三年(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千里江山图》,时年仅十八岁,只有便再无迹可寻。野史中说许是天妒英才,画作完成后积劳成疾,不久便离世;也有的说厌倦了朝堂,从此隐匿,关于这位天才少年画家的所有记载便也定格在了十八岁。

《宋代画院及书画大家》张耀来

很难想象王希孟在绘制这幅鸿篇杰作时的灵感缘起,北宋汴京(开封)虽被称为“北方水城”,却实在是没有山的,那时的王希孟不过十七八岁年纪,也很难把名山大川游历一遍。《千里江山图》灵感源自哪里的江?那一座山呢?有人说描摹的是庐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山脚的湿地,那就是鄱阳湖;有人说许只是取了江南群山意向;或看或听闻,或根据文字琢磨臆想,正因作者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昆仑,才凝聚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画卷。

而这幅画卷也是历经坎坷,金*破汴时,北宋灭亡,《千里江山图》卷在开封散轶,回到的南宋高宗朝,为高宗后吴皇后所藏,因南宋朝廷对蔡京抱有反感的态度,所以理宗将这幅画前面位置带有蔡京题词的地方移到了后面,为确保画面的完整度,把后面没有题词的部分移到了前面。大概在吴皇后驾崩之后,流入金国,据考,被金代宰相高汝砺收藏。元代时,《千里江山图》卷被高僧溥光所藏,溥光高僧圆寂之后,这幅画应该是在他捐建的胜因寺保管,明代寺废,至清初被梁清标收藏,后进入清宫,被康熙、乾隆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在年时,这幅画被溥仪盗出宫外,抗战胜利后,被古董商靳伯声收藏,之后,被靳伯声弟弟卖给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年拨给了故宫博物院。

国家宝藏中千里江山图“前世传奇”

江山千里望无垠,那无尽绵延的山脉,似是在替原图作者延续脉络,江水细细流淌,无声也有声,跨越千年在等着你我去静静观摩。王希孟,图无作者印,正史无记载的这么一个人,观其一生,恍如一瞬星霜换,短暂却也绚烂务必;仿佛存在于画卷的每一处,也许是溪旁垂钓的那位仁者,也许是山间游走的那位隐者,也许是亭下听风声的那位智者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