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奇僧姚广孝,姚广孝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他是何许人也?看过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可能记得,明成祖朱棣身边始终有个老和尚,他就是姚广孝。姚广孝,苏州人,公元年出生在一个杏林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本来有家传的衣钵,姚广孝做个医者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可是不料,14岁那年,他突然对父亲说,我不想学医,我要读书做官。按说这孩子有大志向是好事。可是谁知道他父亲听了之后,却是连连摇头。为什么?
因为当时还在元朝,汉人地位极其低下,要想入朝为官极其困难。更何况他们姚家无权无势,想当官无异于登天。更何况他们姚家,一点背景都没有,还想入朝当官成为人上之人,难于登天。这时候,姚广孝的伯父说了一句话“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否则不如学佛,为方外之乐”意思就是说,学有所成入朝当官,的确可以光宗耀祖,可是如果做不到。那你还不如当个和尚,没有俗世的烦恼。
本来伯父只是想劝姚广孝放弃当官的念头,可是人的脑回路是不一样的。听伯父这么一说,他觉得醍醐灌顶,您说得太对了,我去当个和尚。他就跑到他们家附近的妙智庵,剃了度自取法名叫道衍。别人当和尚,要么是看破红尘,要么混口饭吃,比如朱元璋。可是姚广孝他什么都不为,就因为伯父的一句话,点醒了姚广孝。
既然当了和尚,你就一心一意地研习佛法吧,可是他又不肯安分,除了研习佛法,他干的其他事情。没有一点跟和尚沾边的,他先是四海为家,到处游历,是个游方僧人。而就在游历过程当中,他竟然还干了一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之事,他拜了一个叫做席应真的道人为师。学习阴阳之术河图洛书等等推演的法门,甚至还学习了纵横术和奇门阵法。这个实在是闻所未闻,和尚拜道士为师。还真是一个敢拜一个敢收,而且还学什么纵横捭阖之术,还有诗词书画儒法兵医,他也是无所不学。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复合型人才。
少年之时便有雄心壮志,如今学有所成,他应该趁着年轻一展抱负。当时正值元末,因为朝廷腐败义*四起,按说正是有志之士大展身手的时机。天下烽烟四起,可是他始终不为所动,每天置身庙内是念经颂佛,研读各类书籍。如果没事的话,他就整天的闭目打坐,谁也不见。在他48岁之前,天天如此。他后来又是怎么成为著名的“黑衣宰相”?
洪武15年,公元年,明朝出了一件大事。朱元璋的原配妻子大脚马皇后,朱元璋的心理支点去世了。朱元璋是异常伤心,朱元璋这辈子没怎么哭过,马皇后的死哭得像个孩子一样。于是下令挑选高僧,随侍诸皇子诵经祈福。姚广孝也就是道衍和尚接到诏令来到京师,而就在诵经之时,当他第一眼看到燕王朱棣的时候,姚广孝心头一震,朱棣正是他的“命中搭档”。
姚广孝主动向朱棣毛遂自荐,姚广孝不仅年近半百,而且其貌不扬,还体态臃肿。长着一双怎么看怎么让人不舒服的三角眼,当时朱棣就没有看上他。他们是怎么走到一块去的?因为姚广孝的一句话。当时姚广孝凑到朱棣耳边说,如果您能用我,我定能奉上一顶白帽子,什么意思?朱棣是阎王,王上加白就是“皇”。姚广孝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你用我,我可以帮你登上皇位。
就是这句话,让朱棣当时就一愣。为什么?朱元璋最早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太子朱标。后来朱标去世,朱元璋又把继承人指定给了朱标的儿子皇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在这种情况之下,姚广孝这番话其实是大逆不道的,按律当诛。但是朱棣听完之后,并没有即刻发作。因为朱棣也有这个心思。
史料记载,燕王朱棣自从就藩燕京之后,曾经多次参与北方*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过蒙古乃儿不花,生擒过北元大将*叫索林帖木儿。在诸王当中,他的*功无人可及。在兄弟里,他虽然排行第四,可是到了朱元璋的晚年,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在他们这辈上。家族尊序,朱棣排为诸王之首。在当时,对于朱元璋的接班人的安排,朱棣其实内心是不服气的,至少他认为我比我侄子更有资格。只是这个想法没法跟人说。这个不可告人的想法,竟然被眼前这个和尚给看穿了,那当然得谈谈了。
就这样,一番密谈之后,两个人相见恨晚。于是朱棣就把姚广孝带回了北平燕京。这就是姚广孝的出道的第一幕。年近半百才开始大展拳脚。他是怎么开始舒展自己的拳脚的?干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力劝燕王,你造反吧。建文帝登基之后,在亲信的鼓动之下,很快着手进行削藩。而正是这件事情,燕王朱棣举兵造反。
在削藩之初,朱棣虽然对削藩很不满,可是他并没有反。而是乖乖地交出了兵权,手上只留了八百府兵,王府的护卫。甚至为了让朝廷放松对他的监视,朱棣还不惜装疯。他为什么不反呢?倒不是一点反意都没有,他那时候没信心。他认为叔叔讨伐侄子,是很不得民心的事情。后来他为什么又反了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姚广孝的一系列撺掇。
朱棣因为害怕造反不得民心,可是姚广孝不这么看。当时他对朱棣说,您不要跟我谈什么民心,我只知道天道如此,您就是将来的皇上。为了让朱棣坚定信心,他还把自己的好友道士袁珙叫来给朱棣相面。说朱棣“走路如龙似虎,前额高耸,是位太平天子”。结果朱棣一听,看来我还真是真命天子,我要是不当这个天子的话,就有违天命了。既然如此就反吧,一直犹豫不决的朱棣这才决定造反。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朱棣又开始有所迟疑了。当时的*队缺乏兵器,必须赶紧打造才是,可是打造兵器丁丁当当的动静太大了,很容易被人告发,怎么办呢?姚广孝立马转换角色了,为朱棣当起了后勤司令。姚广孝命人建造起了一座很大的地下室,并用实心石块做墙体,再附以粘土,将墙面弄得是坑洼不平,外围树上围墙,围墙外边再养上鸭子和鹅等等家禽。就是这样,地下室里边丁丁当当干得热火朝天,可是外边的人是一点都听不见。
据说同样的建筑,西方比中国晚了好几百年。解决了实际问题。朱棣这才真正下定了起兵的决心,在起兵的过程当中,姚广孝又充当什么角色呢?可以说没有姚广孝,就没有朱棣的成功。第一件事,起兵当夜,暴风雨突然临近,一阵邪风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当时风吹落瓦被视为不祥之兆。朱棣等人脸色不禁一变,姚广孝怎么说吗?这是祥兆,这叫飞龙在天。青瓦片掉了,这是我们要把青瓦换成皇帝专用的*瓦。此言一出,*心振奋。真是人嘴两张皮,就看你怎么说。姚广孝不仅深懂人心,随机应变的能力也是一等一的。
第二件事情,当年十月,当朱棣率大*袭击大宁的时候,朝廷主帅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当时谁在北平?正是姚广孝,而这时的姚广孝就不是和尚了,而是一个防御战的坚定组织者。他把城里的女人和儿童也鼓动起来,到城墙上扔石块进行抵抗。并且几次派出精壮士兵,趁夜偷袭,经过苦战坚守,等到了援*归来,从而大败李景隆。这可是关键的一战,因为北平是朱棣的大本营根据地,而根据地一旦丢失的话,朱棣的*队很可能随时土崩瓦解。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后头的战略决策。
靖难之役进入到第三年,战局陷入焦灼,而久拖下去,形势对燕*非常不利,毕竟以燕*一地的实力,肯定无法跟庞大的中央对抗,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姚广孝建议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的战略,直扑后方虚弱的南京,为什么呢?
因为姚广孝认为,这场战争的本质只是地位之争,与普通百姓甚至和众大臣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你要把他们都打败干嘛。你只要取皇帝位而代之就行了,反正都是你们朱家自己的事,这是家事。而朱棣也正是听从了他的意见,接连在淝水灵璧击败朝廷*之后,一举拿下京师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
纵观历史,如此大手笔的战略,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是蒙元灭宋,最近的一次则是解放战争。由此可见,说姚广孝是一位战略家*事奇才,一点都不过分。可是在朱棣登基之后,这位明朝第一奇僧的举动,却又让人看不懂了,怎么呢?因为姚广孝的不世之功,朱棣登基之后决定重赏他,第一个赏他豪宅大院,另赐两个宫女,让他蓄发还俗,以享人间之乐。第二,授予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正二品官职,让他位极人臣。姚广孝美女不要,豪宅不住,金钱无所谓。官职二品也不用,他只接了一个从六品的僧官职位。
一个和尚冒着杀头的危险参与造反,到头来却什么都不要,还回归为一个和尚。为什么?朱棣即位不久,为了威慑蒙古人,决定迁都北平,后来北京城的九门格局,紫禁城的三大殿,就是那个时候确立的。当时谁负责整个规划呢?姚广孝。朱棣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修订过一部很有名的书叫《永乐大典》,全书是3亿7千万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谁主持修订的呢?还是姚广孝。
姚广孝还承担了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的辅导讲读工作,而他的两位皇帝学生,创下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这其中姚广孝同样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朱棣一朝,几乎所有的大事。背后都有姚广孝的影子,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办完大事,朝廷的封赏,他依然是通通不要,都给了下边的人。
每天下朝之后,他依然是回到寺院,换回了一身的僧袍,青灯古佛静坐修行。直到永乐16年,他在84岁那年坐化圆寂,从未改变过。姚广孝他这一生图的到底是什么?对此后世评说不一。有人说,姚广孝一生不为名利,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是真的活出了自我。可是也有人说,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极尽挑拨之能事,鼓动朱棣造反,使百姓重陷于战乱之中,此人实乃妖僧一个。而更多的人认为,姚广孝以独特的眼光和能力,造就并辅佐了三代明君,称其为黑衣宰相,实至名归。您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