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地成佛,水浒传中最成功的人物是他 [复制链接]

1#

水浒中的人物是鲜活的,每个人或丑、或彪、或嗜酒、或嗜杀、或勇、或色、或张扬、或狡诈,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

本来在历史正史中微不足道小打小闹的水泊梁山,经过作者施耐庵的渲染成为了妇孺皆知的英雄豪杰。

作者一开始在“序言”里,就给《水浒传》有一个定位,这个定位把《水浒传》定位于一部因果史。

序言里,邵康节(历史著名的相师)、陈抟(修道者,靠睡成仙)都搬了出来。

并且说北宋仁宗皇帝竟是“赤脚大仙”下凡,而太白金星也下界来传授“天机”。

文曲星下凡成为包拯,武曲星下凡化为狄青来保大宋江山。

因此,历史上的大宋虽然不如强汉、盛唐在世界上的地位强大,但是它的富裕程度,以及GDP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就是“强衰定律”。每一个朝代都会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盛至衰,再到灭亡。这个定律就是因为不能很好地掌握发展规律造成的

宋朝富足以后,出现了思想生活上的堕落,整个宋朝变得懒散、怂恿,朝廷大搞形象工程,蔡京为相二十多年,采用“生辰纲”使皇帝陷入不思进取的地步。

富裕家庭,奢侈骄奢,贪图安逸,把女人当作商品来买卖,只要能吃得就敢吃。

应该

也像是现在一些家庭一样,把狗当作儿女来养,颠倒人伦,混淆是非。

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百姓越来越疾苦,“水泊梁山”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一个新的起点

今天要说的是《水浒传》里的一个人物--鲁智深。

鲁智深在《水浒传》里现身比较早,在第4章中就作为主角出现了。

他的出现,恰巧就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形势,一个靠杀猪出身的屠子,郑屠靠着“混黑”竟然欺行霸市,强抢民女,并且耍赖要人家还从来没有收到过的“卖身钱”,这堪比现在放高利贷的黑社会。

可惜的是当时朝廷没有引起警觉,放任自流,形成了当时宋朝内部的不安定因素。

作为渭州“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官员,鲁智深于公是自己的管辖范围,于私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这种事鲁智深必须要管。

显然,鲁智深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一方面凑了15两银子,给这来自于于东京汴梁的父女做盘缠,一方面帮助这父女两个脱身。

送走父女两个后,他便着手处理当地的“黑老大”“镇关西”。

在经过一系列的神操作,彻底激怒郑屠以后,鲁智深的目的达到了,一个靠斗狠打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杀猪屠子,哪里受过这窝囊气。

而作者安排一个“杀猪”行业的屠户,来成全鲁智深,这样做显然是有原因的。

郑大官人“杀生妄业”,鲁智深除去这样一个恶霸,显然是为了“止恶”,为他最后“成佛”提供契机。

因为鲁智深的这个机缘,使他走向了“修行”的道路。他从陕西的渭州一路东行来到了山西代州(今山西忻州)一带,结果海捕文书已经张贴天下,方外没有立足之地,那么就去“方内”吧!

世界上所有的事好像都是注定的,因缘巧合之下,你就会按照应该走的路去走。

鲁智深在这里遇到了金老汉,就是为了他父女,鲁智深才出手打死了镇关西郑屠的。

所有的巧合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鲁智深因他惹祸,又一次在茫茫人海中巧遇,不能不叹服上苍的安排,点对点能够遇到,这样的事可比买彩票中大奖概率还要低。

原来金老汉到这里,是女儿翠莲作了别人的妾,一个姓赵的员外把翠莲养了“外宅”,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小三”,不过那时候,小三是合法的。

赵员外家住“七宝”村,这里作者又埋下了一个伏笔,“七宝”一词是佛教用语,这又在暗示鲁智深遇到的一切,都是“因果”使然。

鲁智深阴差阳错地去了五台山

五台山,是佛门圣地。这个在佛经中唯一提到中国的地方,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而大字不识的鲁智深,能够来到佛祖释迦摩尼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圣地,这似乎有点什么事要发生。

金老汉的“女婿”赵员外与五台山文殊院的智真长老有交情,上天给鲁智深关上所有的门后,五台山出家就成了留给鲁智深唯一的一扇窗。

众僧见鲁智深相貌凶顽,满脸杀气,就建议智真长老不要剃度他。

智真长老是得道高僧,于是入定探查鲁智深的来历。

没想到这一查,鲁智深竟有如此深的背景: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

鲁达正式出家,法名--智深。

在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道场,取法名“智深”,这说明什么问题?

“法名”是佛教徒的修行所用的代号。

如同《西游记》中的悟空--悟透人生本空;八戒--“菩萨戒”,悟净--心本清净。

而鲁达取法名“智深”--智慧深达。修佛的最高境界就是得到智慧。

佛教修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因此说,智真长老给鲁达起法名“智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而鲁智深还有一个名字“花和尚”,这个“花”并不是什么采花大盗,而是不戒酒肉。

佛教之所以有“酒戒”,就是因为酒令智昏,让人“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佛教让人戒酒,而鲁达虽然起法名“智深”,但是他饮酒乱性,怎么能够智慧深达呢?

终于因为酒后打了人,被长老叫去让他去东京大相国寺落脚。

临行前,智真长老送他四句偈语: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行,遇江而止。

鲁智深记下这几句话就走了。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说了鲁智深“修行”的一生。

遇林而起。是说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了林冲,从此以后落草为寇,“替天行道”。

遇山而富,遇水而兴。是说鲁智深在水泊梁山参加了宋江领导的团队,心性刚直的鲁智深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经常秉承正义,是宋江手下正义的化身。

这些都是鲁智深修行的一个过程而已。

遇江而止

智真长老的偈语是作者参考《坛经》中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的嘱托而发挥出来的。

当时五祖对慧能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这是对六祖以后讲法说道的提示。

而鲁智深“遇江而止”同样诠释了鲁智深放下屠刀——世俗、世间的因缘,而成就无上佛道的机缘。

在经过世间修行的过程中,世界上的分分合合,其实已经包括了鲁智深的一生的经历。

鲁智深和另一个“修行者”武松在宋江被招安后,参与了朝廷征方腊的战斗。

在这场正史记载的农民起义里,其实是另一位抗金英雄韩世忠的佳作。

可作者施耐庵却按在了水泊梁山头上。

在损兵折将只剩下36位弟兄的情况下,鲁智深这位关西汉子和武松在杭州六和寺中安歇。

睡至半夜,忽听江上潮声雷动。鲁智深不知道浙江杭州的潮信,睡梦中只道是战鼓响,摸了禅杖喊将出来。

众僧被吵起来,见鲁智深这样都笑了起来,说道:“这不是战鼓响,这乃是钱塘江的潮信之声。”

何为潮信?

寺中僧人推开窗户指着潮头说道:

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因不失信,谓之潮信。

鲁智深听了心中忽然大悟,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与洒家四句偈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作圆寂?”

一个不知道“圆寂”为何物的和尚,真是个“假”和尚,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什么都不懂得的“假和尚”,竟然真的圆寂了!

《水浒传》中赞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学佛修道的目的就是找到真正的那个“我”。这是修行人“智慧”的追求。多少修行人穷其一生,也不能参破。

然而鲁智深一个大字不识的“莽夫”却做到了!

其实在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中都有六祖慧能《坛经》的影子。

《水浒传》中作者通过鲁智深的成就,把要宣扬的“因果”“命运”理论贯穿结合起来,在打打杀杀的江湖中,隐藏着“命自我立”的真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智慧的东西,必须智慧地看待才行。

所以说在《水浒传》中最成功的人士就是鲁智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闻“信”而悟,这是多么大的智慧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