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方面:有祖统不一定有宗的传承,净土宗的祖统正是一例
很多净土行者知道有「莲宗十三祖」系谱,以为净土宗如他宗一样,既有祖师,自然就有宗的传承。事实上,就中国佛教的宗派而言,有宗的传承必然有祖师继统(简称「祖统」),但有祖统不一定有宗的传承,「莲宗十三祖」的祖统正是一例。
如前文所述,净宗法师指出:相承一般表述为两方面,一是人相承,也称相承祖师系谱;二是法相承,即相承祖师有关论著。人以传法,法由人显,二者不离。例如「祖师禅」的相承,释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传给迦叶尊者,是名印度禅宗的「始祖」。此后,代代相传,传至第二十八代的菩提达摩。后来到中国传法,授法给慧可,相承至六祖惠能,成为中国禅宗的开宗祖师。
可知禅宗是「心地法门」,授法者和受法者之间,必须有「私相授受」的师徒关系,才能以心印心,由授法者印证受法者对「心法」的领悟力,方可继承法统,成为祖师,所谓「以心印心」、「教外别传」。这是「宗门」传承的特色。
至于「教下」的法相承,也是十分严谨,受法者必须有师承,传授教法。受法者是入室弟子,要通达本宗的教理,尤其是相承的法脉及祖师有关论著,并且笃行本宗规范的修持方法,统领大众,方可继为「一代宗师」。例如天台宗的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等大师都有直接的师徒关系;又如华严宗的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等五大师的关系亦然。
第二方面:「莲宗十三祖」的祖统来历,和立祖的原则
以下简单地略述「莲宗十三祖」的祖统来历,和立祖的原则。净土宗,或莲宗的祖统之说不是始于慧远大师的东晋,而是到宋朝宗晓大师才出现。话说宗晓编写的《乐邦文类》,云:
「以远公(慧远大师)为始祖,自师归寂,抵今大宋庆元五年已未,凡八百九十矣。中间继此道,乃有五师: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曰宗颐师。」
南宋志磐编《佛祖统纪》,依据宗晓所说的前五祖师,立以下七祖:始祖慧远;二祖善导;三祖承远;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寿;七祖省常。
到了明末,人们又推出第八祖莲池,及第九祖省庵。后来,悟开法师又编写了《莲宗十一祖传》,他在八祖之后,另排传承,排列出第九祖澫益(智旭);第十祖省庵(实贤);第十一祖梦东(彻悟)。
之后,印光大师曾推定行策(截流)为净土宗的第十祖,把悟开法师推定的第十、十一祖递降为第十一、十二祖。印光法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推尊他为净土宗的第十三祖。
由此可见,净土宗的祖统所尊立的历代祖师,是净土门人根据其所了解的净土高僧在弘扬净土法门的贡献及其影响力来推定的,即以「功高德盛」为立祖原则,而他们相互之间不一定直接认识、或有师徒关系,而且在法脉上也没有相承关系。
第三方面:净土法门是借「外缘」之救度法,不涉及受法者的功行
若然追溯至北魏的昙鸾大师(-年)、隋朝的道绰大师(年-年)和唐朝的善导大师(-年),三者皆是依法脉判教,以法相承的净土宗祖师,但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素未谋面,道绰大师在昙鸾大师死后二十年才出生,但道绰大师与善导大师确是有直接的师徒关系,而且法缘深厚。
为什么净土宗的传法、师承、立祖不一定透过直接的师徒关系呢?此因是净土宗的法脉是依弥陀本愿力而立。净土宗是果地教、他力教;净土行者是乘佛愿力以作强缘(又名「增上缘」)而得度。由于净土法门是借「外缘」之救度法,不涉及受法者的修行工夫、境界和功德。
净土法门「以信方便」,只要信受者一心归命,其愿生极乐净土的心与阿弥陀佛救度的本愿心即时相应,专称佛名,乃至一念,其人与弥陀即成为一体,所谓「生佛一体」、「机法一体」等等。何以故?顺彼佛愿故--阿弥陀佛成就了第十八愿,所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再者,释尊在《观经》下辈生文明示:此弥陀本愿名号救度妙法,可以由「自信教人信」的「善知识」而为说之。所以,无论是弘扬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还是把握机缘、劝信和教人「念佛往生」的行者,都是弥陀手足,任何人都可以是净土宗弘法、传法之「善知识」。
善导大师云:「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诚报佛恩」。如上文说,弥陀世尊要靠我等念佛往生人,把弥陀本愿名号救度的法脉延续,世代相承,直至将来「经道灭尽」,还能使此救度法「止住百岁」。
为何说净土宗祖师依法脉而判教,依传承而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