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叔同临终前手书悲欣交集四字书法折射 [复制链接]

1#

近代新文化运动先驱者、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书法家李叔同临终前几日,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他先是写好了遗嘱,后又在临终前三日,亲笔写下了“悲欣交集”四字交与妙莲法师,三日后李叔同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李叔同临终前手书的这四字书法,是他对自已行将走完的这一生所发出的感慨。这四字书写在草稿纸的背面,笔迹略显急促,与平时李叔同写经时常用的“弘一体”淡泊平静的风格有所不同,字里行间有凝重之气。似乎因身体气力不足的原因想快点写完,所以笔画间多有连带之势,行笔中尤有枯笔可见,给这四字书法平添了几许沧桑沉重之感。

“悲欣交集”这四字书法,是李叔同最后的绝笔,李叔同用这四个字给自已的一生做了最好的阐释和概括。只是他的悲欣谁了然?悲什么?欣什么?只有他自已才明了。

也许作为得道高僧的弘一法师,他一方面在欣然于自己于凡尘间的解脱,另一方面还在为众生仍在尘世饱受苦难而悲悯。也许此时他想起了分别多年的妻儿,想到他由前半生的荣华富贵,到后半生的大彻大悟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想到他入佛门以后弘扬宗律、普渡众生,终于了无缺憾。也许我们根本不该揣摩“悲欣交集”这四个字的内涵,因为弘一法师融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高深的佛教思想所发出的临终感叹,其深邃含义远非凡夫俗子们所能领悟。

弘一法师已圆寂多年,但围绕李叔同这个名字却仍有许多难解的谜团,他因何在年富力强,意气风发之际放弃了满身的才艺?他为何甘愿承受与妻子骨肉的分离痛楚而遁入空门?他的书法为何在他弃俗剃染之后一步步走向至简?

分析了解这些原因,会对我们更好地感知李叔同他那无上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会对我们更好地学习他杰出的艺术带来很大的帮助,也会使我们在高山仰止弘一大师时,能更人性化地多角度分析是什么促使了李叔同的人生折转。

有人用“半世繁华半世僧”来概括李叔同的生平,李叔同一生走过了63个春秋,他在俗39年,在佛24年。在佛的24年他潜心于修行,精研律学,致力于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在俗的39年,李叔同的人生极为多姿多彩,他出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其父李筱楼是进士出身,在朝廷当过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创办了多家钱铺。现在有人说到谁家有钱,就会说他家里是开银行的,当然这只笑谈。但李叔同的家里却真是开银行的,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挣得了偌大的一份家业,使家人们过上了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李筱楼还乐善好施,他办私塾、助贫寒,被称为“李善人”。李筱楼还对佛教很感兴趣,他常招僧人来家宅之中诵经和拜忏,这使李叔同自幼就愿亲近佛门僧侣,并对李叔同最终皈依佛门产生了一定影响。

说到李叔同出家的原因,说法多种多样,有人以自已对人生理解的角度来分析看待这一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先生,他认为李叔同是为了追求精神上和灵*上的一种升华,是李叔同在物质生活层面,在学术艺术境界层面上得到满足后,必然要在精神灵*层面有所追求的结果。这种说法对满腹才学,艺术成果且已取得社会各界极大认可的李叔同来说,毫无疑问有一定道理。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又有些不够丰满,在说服力方面稍显单薄。

我们首先更应以看待一个人的角度,以人性化的观点结合史料来分析看待这件事,这样才能使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之前的形象立体起来。

李叔同自幼衣食无忧,但他的童年却并非无忧无虑,李叔同是父亲李筱楼在67岁时纳的妾王氏所生,而李筱楼在李叔同五岁那年,就因病撒手人寰。王氏侧室的身份使她在家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在王氏故去那年,遗体由上海运回天津的家时,还被李叔同的叔父挡在了门外。理由是:妾室只能走侧门。叔父的无理举动使李叔同感受到了莫大的屈辱,他愤而抗争,在李叔同的一再坚持下,才得以使母亲的棺椁从正门进入了李家。

母亲的故去,对自幼就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李叔同的影响十分巨大,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一度十分消沉,对世事心灰意冷,他还将名字改为李哀,以示对母亲的思念。李叔同的儿子李端在谈及父亲出家的原因时认为,李叔同在母亲故去后既悲伤又气愤,这使他产生了出家的念头。但李叔同出家时,李端只有十四岁,他无法揣摩到父亲的心思,他只记得父亲出家后,对母亲打击很大,母亲为了排遣忧郁,去到刺绣学校里学绣花解闷的情形,故李端的这种说法不为人所认可。

在分析李叔同因何出家时,以前各种专家学者都是以上升到各种的高度上来做正面分析,而对李叔同的家庭婚姻方面在其中的影响却较少涉及,这其中当然有维护李叔同声望的考量。其实,厘清李叔同前半生声色犬马的生活对其出家所产生的影响,不但不会损害李叔同的形象,反而会使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后的修行显得格外令人尊敬。而且拨开迷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还原历史才更具有意义。有研究显示,李叔同出家亦因为他在婚姻家庭方面,在经济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使他在当时陷入了难以摆脱的窘境,而他又想不出办法来解决自已所造成的诸多难题,因而采用遁入空门的办法,来摆脱烦恼,寻求解脱,也许这也并非是李叔同出家的主要原因,但这却是促成他遁入空门的因素之一。

李叔同的母亲王氏,因侧室的身份饱受歧视,李叔同曾对人说:“我的母亲很苦”。因此,李叔同对纳妾的行为极度反感。但他后来却也走上了纳妾的歧途。李叔同在东渡日本留学前已有家室,在日本留学期间却与他聘用的美术模特产生了感情,他致国内的家小于不顾,又组织了家庭。并在留学期满归国时将日子妻子带回到上海生活。从此李叔同就有了两个家,天津的家和上海的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叔同因自省而产生了对两位妻子深深的负罪感,进而发展成为他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负担。而且维持两个家庭的开销巨大,而李叔同此时的经济状况却深陷于窘迫之中,李叔同在和盟兄许幻园的通信中说:

“写件来当报命,奈弟近来大窘困,凡有写件,拟一律取润”

于其中可见李叔同当时的经济状况。

天津的家早就不管不顾,而上海的家李叔同也无力维持,最后李叔同终于采取了彻底逃避的办法,他在事先没有告知两位妻子的情况之下,以遁入空门的方式来摆脱窘境,求得其自身的解脱。

在众多的史料和书籍中,都对李叔同的日子妻子到寺庙中求夫回家的场景多有描述,而李叔同的同学*炎培也曾著文讲述这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有说法认为,李叔同出家的原因亦有身体健康方面的考量,李叔同因长期患有肺结核和神经衰弱等方面疾病,更适宜到幽静清新的环境中静养,而远离嚣尘的寺庙山林,是最理想的调养之处,李叔同自身受过高等的教育,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这应该也是李叔同选择出家的原因之一。

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但其家庭和婚姻还有其自身健康方面的原因,毫无疑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全力高调的吹捧和回避不谈的态度,才能使对历史的分析与还原更全面、更令人信服。

李叔同出家成为弘一法师后,潜心修行,弘扬佛法,著书立作,普渡众生。他还将佛法引入到书法之中,他以“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之法来写书法,以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状态,以一心不乱,进入非思量分别的状态,达到了佛法与艺术上的至高境界,开拓出了淡泊至简的书法风格。李叔同的杰出才华和艺术创造令后人赞叹,弘一法师的佛法境界更是令众生高山仰止,敬佩不已。

参考资料:《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

¥5文通正版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李叔同彻悟一生的人生真谛人生哲学畅销书籍排行榜淘宝月销量52¥16.4¥32.8购买已下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