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5327361.html77年前的这个金秋10月,有一位看起来与一般僧人无异的老人,留下了“吾今去也,悲欢交集”八个大字,溘然圆寂。这位老人就是弘一大师,俗家的名字叫李叔同。
作为后辈,不敢妄加揣测李叔同留下的这八个字的心境,但是,从这八个字上,作为佛学爱好者,一直在修行的我,有很多的别样感受,扑面而来。
李叔同,半生才子,半生高僧。在中国近代,绘画,音乐,文学,教育和宗教等领域,都因为李叔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余音犹在,斯人已去。一直到今天,这首歌,依然时不时的会回荡在耳边。而对于我来说,每当《送别》歌声响起的时候,我的脑中立刻会浮现出“吾今去也,悲欢交集”。
李叔同,弘一大师
1,吾
佛教有个境界叫无我。无论是否证到无我的境界,日常讲话或者行文时,均不称自己为我,改称为吾。其实也没什么舞文弄墨,或者故弄玄虚的意思,只不过时刻提醒自己,要无我。
李叔同在我自己的眼中看来,就是一位不世出的完人。不管是其在出家前的成就,还是出家后的成就。不是每一位出家的僧人,都可以被称之为一代高僧的。况且,李叔同选择的还是佛教的律宗。
佛教的律宗以遵守严苛的戒条为修行之本。就简简单单的过午不食这一条,对于普通人的我,几乎没有可能长期坚持下来。律宗的修行,在我这种普通人看来是清苦的,李叔同坚持下来了,而且成为了近代律宗修行的典范。我想,这与李叔同一辈子对待任何一件事的“认真”二字是分不开的。
我有理由相信,李叔同圆寂前,是证到了无我的境界,而不是仅仅自称为吾。在哪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叔同一直在坚持到各地讲经说法,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危险,这哪里是无我,简直是大我。
2,今去也
李叔同可以准确预知自己的归期,就这一点,你我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在李叔同遁入空门之后,在他自己的禅房门口贴着“虽存若殁”四个大字。这是何等的出离心,何等的坚持,何等的淡然。
同样,对于自己的归期,自己的离去,也是同等的淡然。只有看透红尘,看透生死,才能有此恬淡之心吧。
平静地面对自己的归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知道自己归期的准确日期和准确时辰。就像是一趟准点的列车,可能有人同行,可能独自上路。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也可以这样,以平淡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归期,真乃一大幸事也。
3,悲
我个人的理解,李叔同的这个悲字,应该是大悲心的悲占绝大多数,当然也会有世俗的悲。李叔同出家前,毅然决然告别自己的妻子,同时提早就给自己的妻子留下了自己前几个月微薄的薪水。这说明,李叔同对自己的妻子是有情义的。
类似对自己妻子的这种世俗悲心,李叔同出家前安排好了以后,似乎就已经几乎全部放下了。
对于众生的悲心,李叔同是身体力行的。不论是抱病开坛说法,还是细致解答各类弟子的修行问题,李叔同总是认认真真,从不懈怠。这种大悲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具备的。
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平易近人的李叔同,一个慈祥的老者,浑身散发着佛陀光芒的弘一法师。至少从圆寂前的这个悲字来看,大悲,世俗的悲,交织着,缠绕着。
如果非得要总结的话,悲心悯人,李叔同后半生为后学的修行者,做出了榜样。
4,欢
李叔同是欢喜自己终于完成了一生的天命,还是欢喜自己最后的时光终于证悟到菩提萨埵,亦或者是兼而有之,我不知道,也不敢妄自菲薄。
但是,我可以感受到,李叔同圆寂前是欢喜的,是平静的,是安详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像我这样的普通凡人,有时候自己细细想想,应该感受到更多的是对世间的留恋,对世间的不舍。
最后,我想明白了,所谓的留恋,所谓的不舍,是由于还有太多的牵挂,这些牵挂,导致不能放下。
由于不得不放下而放下,何不早点放下?都放下了,也就没有什么牵挂了,也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这么简单的问题,我却要想了这么许久才能明白。
同时,早点放下之后,才能更好地升起欢喜之心吧。
5,交集
悲与喜,向来都像是亲兄弟一样,你来我往。
李叔同圆寂之前的悲喜交集,无论是作为一个凡人,对于自己一生电影胶片式的无声回放,还是作为一个修行的开悟者,对自己即将身登极乐向往,都在这一刻,剧烈的起伏后,回归于安静,宁静,最后是寂静。
不知道在无声回放自己一生的时候,李叔同是不是有些懊悔自己还是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对,没有做好,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但是我能感受到的是,李叔同一定是会心一笑的,因为,这才是人生。
尽管我自己,无法全方位感同身受李叔同当时的心境,多多少少的,还是有一些东西,从我自己的内心喷涌而出,我想,这可能就是自性,就是自性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