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哪个部位开始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130/4569357.html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厚朴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3
圆相学-破名言,圣人立象以尽意
上一课,我们讲了“仰山禅”——仰山慧寂大师的宗风,或者说他的禅观……就是“无思”两个字。“无思”,不是说——你可以拿这个命题,作为你作恶、做坏事的理论依据。慧寂大师,他提的“无思”是作为“入理”的钥匙。什么叫入理呢?我们说——他们谈的都是“理”、“事”关系……灵祐和慧寂谈的都是“理”、“事”关系!一个谈“理”、“事”,谈“体用”;一个谈“理”、“事”,谈“圆融”。
“无思”是怎么作为“入理”的钥匙呢?慧寂认为啊……或者说根据唯识学的认为——“心境”……就是,“心所造的境”,就是你“入理”里的一个障碍。你还有“心境”,就是说——你还有“心所造”!对吧?否则就没有“境”。有“心境”,就说明——你心还有“心所造”……那,你就没有契理——没有和“理”去契合!你只有真的做到了“无思”,那你就没有“心所造”了……那就没有“境”了!
没有“心所造”的“境”就没有“理”了吗?不是!慧寂指出——没有“心所造”的“境”,而“理”在“境”中;“境”就在“理”中!不是通过“思”这个工具去心里所造的“境”里去找“理”的,而是通过“无思”这种状态,去达到“理境一如”、“理事不二”……那才是“真佛”!这段,就是慧寂禅师禅观的重点——无思!对吧……你听不懂的话可以多听几遍,因为华严的“理境观”……就是,“理”和“境”的关系,本身就很难!就是说——你“无心所造”才能“契理”!理在境中,理境一如。
仰山慧寂和沩山灵祐一样,他们的基础理论都出自于华严!只是我们说——师父重视的是华严宗“理”、“事”关系中的“体用”关系;徒弟重视的是“理”、“事”关系中的“圆融”关系。呐,这就是沩仰宗的法旨、宗风!
“法”,你就得传,对吧!那,什么形式传?怎么传这个“法”呢?就,沩仰宗的这个“法”……法旨怎么传下去呢?沩仰宗,它独创了一套独特的理论表达形式……这在中国佛教各宗派里都很少见啊!叫作“圆相学”。就是……它传法的模式,叫“圆相学”——“圆”,就是画一个圆的“圆”;“相”,有相无相的“相”。就是“画圆之相”!什么叫画圆之相呢?就是“满月相”……那,满月是圆的吧?画圆之相。这就是沩仰宗传法的方式——圆相学。
《传灯录》记载啊……韦胄法师曾经向沩山灵祐问——何是曹溪宗旨?就,什么是……到底是曹溪宗旨呢?灵祐认为——道理不可拟议,不可言说。就是说——曹溪宗旨……我们说“三不原则”也好呀、“无念为宗”也好呀……这都是能表达的文字,都“着相!真正的“理”是不可拟议的,不可言说。但是,不可言说的“理”,你也要传呐!所以,灵祐就拿纸画圆相……就,拿一张纸画一圆!画圆中着某字……就,画完圆之后,就在中间写个字。这就是曹溪宗旨。
有时候儿写字,有时候儿不写字……呐,不写字就更高级!为什么呢?你不写字为什么就比写字高级?你写字就有“名言”的意思了!对吧……你画了个圆中还写个字,你就“着相”了!所以,我不写字,给你画个圆……这个境界就很更高!这就是沩仰宗传法的独特的理论方式……就是,传理论的独特方式——圆相!画圆并且写字。
这个想法,即行为艺术,又很符合义理,简直绝了!因为……这表达的是什么呢?这表达的不就是“无思”这个宗旨嘛——画一个圆,什么也不想了!这不就是“无思”的宗旨嘛!所以说,徒弟——慧寂,这个“无思”思想的根源,也有师父沩山灵祐的这种影响!所以,仰山慧寂,他得了师传之后,画圆更勤!当然啦……而且,他这个圆,在沩山的时候儿呢,是在纸上画个圆,写个字;而到仰山的时候儿呢,这个圆已经不光是画在纸上了!就……随时可作!什么叫随时可作?画地上、画墙上、拿手给你比个“心”……啊,拿手比划儿一下——比“心”……哎,这都算!都算圆相学!
圆相一般是有字的。但是,圆相中的这个“字”,或者说,叫——圆相中的这个“书”……这个“书”不经解释是无法猜测的。
得仰山慧寂真传的,是一个韩国人,叫——海东朴顺之。海东古国,是我们中国古代对北方的一种称呼。这个海东这个面积啊,很大!它是中国东北一直到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库页岛、朝鲜半岛、日本半岛……整个儿这一块儿,我们古代都称之为“海东”。如果我们古代,对于从那边来儿的人,就……北方来的人……一张嘴东北话的这种,不确定地方儿的,我们就称之为——海东某某某。因为,他这个徒弟叫朴顺之……姓朴嘛!所以我猜测他应该是一个……叫——海东朴顺之。我猜测他应该是个韩国人。
朝鲜半岛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高僧,但基本上都是我们汉传的弟子。海东朴顺之把沩仰宗的圆相学,进一步地系统化了!并且,作了文字说明!啊……就,每个相都作了文字说明。而他解释——此相所依涅槃相,亦名理佛性相。就是——我画的这个圆呢,呈的是“涅槃”相。
“识此相者为圣人”。不识此相者……“迷此相者”是凡人。哎,那么……你怎么从圣人……从凡人到圣人呢?对吧……“迷此相”——我画了一个相,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你就是凡人;如果你识了,你就是圣人!那,怎么就能从凡人到圣人呢?那很简单啊!那就是解行这个圆相的过程,对吧?这个圆相,我看了,我不懂……解行它!或者说——通过“圆相”这个图形,来理解“理性”的这个过程,那就是表征你解行的这个程度。
在这个“圆相”的内外呢……就这个“圆”的内外恶,有的时候儿有文字,有的时候儿呢,是附加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儿,比如说——牛啊、犇啊、主啊、王啊、佛呀、土啊……最著名的是那个万字符,就是——佛教里那个卍字符……就纳粹标志反过来那个。这个卍字圆相,就是后来佛教雕塑里,经常作在佛胸口上的那个……那个相。
从沩山灵祐,经仰山慧寂,到海东朴顺之,师徒之间普遍都倡导“以相代言”!就,不立相!因为我们说,一说话呢,就是名言假立嘛!那,既然名言假立,我们就干脆不说话了!我们就以相代言吧……但是,差一步……非常可惜!就没有发展出一整套完整的学问来。如果发展成功了呢,这就将是我们汉传佛教自己独立的一套,叫作——佛教义理学说……符号儿佛教义理学说。
没发展起来……因为,沩仰宗的“圆相学”,它有一个先天缺陷!什么呢?每个人作的“圆相”或者说图像,它的含义并不相同。我们说——圆中所书,如果不解释,别人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沩仰宗的“圆相”,它没有一个标准法,或者说圆形的定义……图形的定义。无法标准化!如果无法标准化,你就无法构成一套可以独立解释义理的图像体系,对吧?所以,沩仰宗的“圆相学”就没有发展起来。到海东朴顺之虽然作了一些解释,就结束了。
但是,这门儿“圆相学”被密宗借鉴了,并且被密宗发展了!这个缺陷被密宗解决了!尤其是到了藏密……到了藏传,就是我们说——“被密宗借鉴了”,是被唐密借鉴了啊!它竟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咒语图形——坛城图像系统!它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我们在很多藏传的纹饰上可以看到的,就是这套从沩仰宗借鉴去的“圆相”学说。当然啦……也有他们本土的。它借鉴了一部分,本土一部分。非常可惜、非常可惜……就,中国的这套本土的没发展起来。
尽管如此,“作相示意”,对吧……就是,去解决那个“语言即是名言假立”的问题,以“作相”来“示意”,仍然是沩仰宗的一个重要特性!而且,应该说是——具有“唯一性”!在禅宗的“五家七宗”里,它是有唯一性的。
禅宗传法的过程,就是我们说——“法”要传、“法旨”要传、“宗风”要传……禅宗传法的过程呢,比如常、常见的啊……嗯,临济的“当头棒喝”、云门的“云门三鏃”、*龙的“*龙三观”……这些传法过程,从现在的角度去看,都属于行为艺术范畴……就都、都有点儿象行为艺术啊!这个……当头给你一棒,对吧……迎面泼你一头水……而沩仰宗的图像行为艺术,在这些行为艺术里,尤其独树一帜!
“圆相”这个构思,或者说这种设计,后世研究者猜测啊……它可能是来自于“周易”,或者说——效仿“周易”、借鉴了“周易”!因为,“周易”里有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这句话,对吧!最后……“圣人立象”为了“尽意”,“尽意”的最后是为了什么?为了“得意忘相”!这是魏晋玄学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叫作“得意忘相”境界……“立象尽意”,然后以熄灭一切凡圣的心境——凡人看也是它,圣人看也是它。
这套从“周易”出来的图像学延伸到道教……我们说过——我们看《易经》就知道了,实际《易经》六十四卦,它是六十四幅画儿!它延伸入道教,发展出来的,就是道教天师教中“符箓派”。而“符箓派”,它自己有一整套,叫“画符系统”……你看,道士的那画符系统,大家都知道……这都属于天师教的“符箓派”。从“周易”延伸入道教,又从道教渗透入佛教……所以,这种猜测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是后世猜测的。当然啦,也许佛教是直接借鉴的“周易”,并没有借鉴道教……但是,我们很清楚——道教的,是直接借鉴的“周易”。
文化,它总是在各种碰撞中互相激发的。当然啦,完全的孤明独照不是没有,就是少!如果说这种猜测是正确的,那么说明——禅宗在发展的过程里,要不然就是儒家的这个“周易”直接渗透进了禅宗,要不然就是道教的思想直接渗透进了禅宗……总之,我们中国的思想,始终在向禅宗文化里作渗透。
如果仔细去思考仰山慧寂关于“无思”状态的描述,你会发现——它和道教的“坐忘”状态,是有很大的共同性的。我们说——道教谈什么?谈“坐忘”;而,慧寂谈“无思”……你为什么会“坐忘”?因为“无思”嘛!
仰山慧寂,或者说——沩仰宗的这个“圆相”禅观,它对后来出现的……就,在它之后“五家七宗”里的曹洞宗“君臣五位”禅观也有影响。《祖堂集》记载——仰山慧寂的原则是什么呢?叫——是,即一切皆是;不是,即一切皆不是。大家听懂这句话了吗?我们要讲一下儿沩仰宗和曹洞宗之间,禅观的差距啊……
仰山禅的原则是——是,就都是;不是,就都不是!一个YES就都YES;一个NO就都NO!这个在哲学上,叫作——个体价值判断代表整体价值判断。那,一个说“是”,则一切皆“是”;“不是”,则一切皆“不是”。说明了——个体价值判断代表了整体价值判断。这是沩山禅的禅观……就是沩仰宗的禅观。
到曹洞宗呢?曹洞宗的禅观也受它的影响……但跟它是反着的!曹洞宗开山祖叫洞山良价,他的禅观原则是——是,则一切不是;不是,则一切是!这个有点乱,大家听一下啊……前面说的是——是,则一切都是。这个说的是——是,则一切都不是。前面,另一个叫——不是,则一切不是。曹洞宗叫——不是,则一切是。有点儿乱是吧?就是说……一个说“是”,那就都“不是”了;如果,一个说“不是”,全面都“是”了。再听一遍就明白了。这个,在哲学上叫作——个体价值判断和整体价值判断无关。
表面上,曹洞宗和沩仰宗,它们的哲学主张是完全相反的。沩仰宗主张的是——肯定,即一切肯定;否定,即一切否定。对吧?一个“是”,就都“是”——肯定,则一切肯定;否定,则一切否定。
而,曹洞宗主张的是——凡是肯定的,就都予以否定;凡是否定的,都予以肯定!啫……这个怪不怪?曹洞的?其实不怪!什么呢?它们的本质、核心是一样的!就,这两个哲学主张,实际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一样?因为,它们都把语言看作了一种“设施”,或叫“任意设施的工具”。
简单地举例就是说——什么叫“肯定,则一切肯定”?另一个叫“凡肯定的,全予否定”呢?简单地说就叫作——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就是沩仰宗就是说——你认为正确的,大家就都认为正确。而曹洞宗说的是——你认为正确的,大家就都认为不正确。
这两个东西有本质区别吗?其实没有!为什么?因为衡量对错的标准前提,都是——谁在说“是”?或者“不是”呢?对吧?“你说”——你说是,则一切皆是;你说不是,则一切皆非。前提都是“你”!这就叫“主观认识论”。
“主观认识论”的特点就是这样——你不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