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论是非 [复制链接]

1#

1

世事纷纷如闪电,

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

哪有工夫论是非?

这是明代高僧罗洪生的禅诗。世间纷纷扰扰,人生风尘碌碌,我们尽其一生只争朝夕、席不暇暖。然后生死相续,轮回反复。

生命无常,岁月变幻,当我们置身红尘,有没有因为虚掷光阴而浪费生命,有没有因为闲论是非而扰乱心性。

“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论是非?”活在当下,活在平静之中,才能感悟心灵的美妙;消除二元分别,保持旁观和中立,无限的智慧自然显现。

2

来时无迹去无踪,

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

只此浮生是梦中。

这是唐代鸟窠道林禅师的一首诗。鸟窠禅师,浙江富阳人。俗姓潘,本号道林,法名圆修。出生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年),晚年移居福清白屿,圆寂于唐大和七年(年),享年99岁。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结识之后,经常一起参禅。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窠禅师以偈语答曰:“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白居易听了鸟窠禅师的开示,愈加佩服,从佛法中领悟到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终成一位意境高深、修为脱俗的大居士,还在西湖旁边建起一个竹阁楼,以便与鸟窠禅师“朝夕之参益”。晚年的白居易更是素养其心,将自己的住处改为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每个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无人知晓。“去”和“来”竟然都是为了“同一事”,那么到底是什么事呢?

所有人的“同一事”,有人说是痛苦,人生之苦,佛法道尽;有的说是体验,大家都是到世上来走一遭,体验生老病死,体验七情六欲,体验悲欢离合等等;有的说是觉醒,借由人生历练,提升个人觉醒,活出真我……

鸟窠禅师却说,“来”和“去”、“生”与“死”都是在做梦或者都是为了做梦。纵观人生如梦——“只此浮生是梦中”。既然是做梦,那何时能醒呢?也许白居易悟出了其中的真义,于是去执隐身,超脱养心,素然而为。晚年的白居易不再仗义执言,不再针砭时弊,而是闲散平易、空入寂静。

人生之梦,其实是究竟我执、以幻为真的梦。

3

白云相送出山来,

满眼红尘拨不开。

莫谓城中无好事,

一尘一刹一楼台。

这首禅诗为五祖法演禅师所撰。五祖法演是北宋中后期的著名禅师,俗姓邓,今四川绵阳人,少年出家,35岁时落发受具,住成都习《百法》、《唯识》学,后游方各地,历时十数载。

“白云相送出山来,满眼红尘拨不开。”众生因缘而来,投身红尘世间。时间一长,不免看破名利财色的把戏,对“五浊恶世”心显烦扰、厌恶,怀想遁入空门。而实质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外相皆幻而不实。但世人辨识不清,领悟不透——拨不开。

“莫谓城中无好事,一尘一刹一楼台。”人人皆知红尘之乱、魔仙共存,但请不要一味埋怨、指责和清高,凡尘即净土,烦恼即菩提,生活即道场。世间万物,无一不是觉醒的良机和修炼的平台,逃避红尘,是心不觉;责怨生活,是心不明。从身边人、事做起、悟起,才能真正达到“净秽不二”的境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