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愿地藏王菩萨的由来明月天心 [复制链接]

1#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一心向道的僧人们,穿过云烟、趟过流水,走入一座座名山大川、幽兰胜境,或朝礼圣迹、或参访名师,或自我修持、或教化四方,在这云水生涯里,僧因山水而圆融,山水也因僧而禅韵悠然。本篇文章,让我们跟随高僧大德一同游历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其九十九峰周回环绕,形若绽莲,有“莲花佛国”之美誉。而九华山真正被视为佛弟子顶礼朝拜的圣地——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还是始于唐朝。

年前,韩国被划分为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其中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在翻阅三教经典后,感叹唯佛教第一义,与自心相合,遂剃发出家,名“地藏比丘”。当他登舟涉海,西渡来华后,甫一登陆便看见有远山高出云表,便从千里外直奔此山,自此便在这九华山结庐苦修。

若干年后,乡绅诸葛节等人自麓登峰,发现一僧闭目独坐,身前缺了腿的锅内,混有米粒的观音土正冒着热气(注:此土可充饥,但不可消化)。众乡老见此情景,无不五体投地,号啕大哭:“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过已!”(和尚这般苦行,我们深感罪过)于是纷纷解囊购置土地,为地藏比丘兴建殿宇。

这处土地的前身是唐开元年间一位檀号法师广度男女所建的化城寺,然因法师名声为豪强所妒,化城寺被付之一炬。后来当地的太守,因为仰慕地藏比丘的德行,奏请朝廷将昔日“化城”的匾额,重置于该寺,也就有了如今九华山上的“化城寺”。

此后,地藏比丘,驻寺修行,僧徒日众。贞元十年夏,时年九十九岁的地藏比丘,自觉世寿已尽,召众徒告别。圆寂时,他的肉身“趺坐函中”。置洞中三年后,僧徒开缸视之,肉身无损,颜貌如生,遂将肉身迎入神光岭宝塔,只闻骨节摇动,犹如金锁撼鸣。

僧众们依据佛经所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认定他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便建肉身塔供奉。从此以后,九华山就成为了地藏菩萨的道场。至今九华山上仍旧保留着化城寺、肉身殿百岁宫、祇园寺等诸多名刹,而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也感召了诸如蕅益法师、虚云法师、弘一法师等高僧大德来此应化道场朝礼圣迹,结下殊胜法缘。

明崇祯九年,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塔前,来了一位中年僧人。他在手臂上点燃了几炷佛香,香火不急不缓地燃烧,而他承载佛香的手臂,也未因灼痛而晃动丝毫。法号智旭的他,来此道场是为了忏悔,更是为了在象征“大愿”的菩萨前,发下救度众生的大愿,而这一切的开始起源于三十九年前的一场梦。

明万历二十六年,这是歧仲公为了求子,而持诵《大悲咒》的第十个年头。就在这一年,他的妻子金氏,梦到观世音菩萨抱着一位孩子,并轻轻递给她。金氏恍然梦醒,并于次年得子。这个孩子非常喜欢读书,12岁翻阅儒教经典后,挥笔写就数十篇驳斥佛教、佛理的文章。直至17岁时,阅莲池大师《自知录》、《竹窗随笔》,这才醒悟昔日谤佛的错误,将之前的文章付之一炬。

20岁那年的冬天,父亲离他而去。或是受了父亲学佛的感召,他为先父诵了《地藏经》,而这一本经书让他与地藏菩萨结下了殊胜的法缘:“闻地藏昔因,知道从孝积,既怀丧父之哀,复切延慈之想,书慈悲忏法,矢志尸罗,听大佛顶经,决思离俗”。不久,他便随憨山大师的弟子雪岭法师剃度,法号智旭,字蕅益,后人称其为“净土宗九祖”。

明崇祯九年,三十八岁的蕅益大师追忆着当年的发心因缘,来到九华山地藏菩萨塔前,敬燃臂香,供养忉利胜会。地藏菩萨摩诃萨,又另燃三炷香,诚心祈愿:第一炷香,忏悔往昔三业重失,诸如儿时毁谤三宝之罪;第二炷为求修行四愿,愿律仪清净,断惑证真,长康无病,广作福事;第三炷香为决修行疑网,唯愿一切知见者,于诸众生得不忘念者,必垂哀鉴,开我迷云。

三炷香后,法师发如是大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先自取泥洹(涅槃)。倘夙因缘,牵入恶道,愿菩萨弘慈常觉悟我,使我念念忆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若夙障稍轻,愿大士威神,令我早成念佛三昧,决定得生阿弥陀佛世界。

乘本愿力,无边刹海,化度有情,尽未来际,无有疲厌。发愿后大师移居九华山别峰,并于次年夏秋之际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一册,随后飘然离山,游历诸方。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