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天取经的中国第一僧人法显 [复制链接]

1#

《西游记》的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尽管多涉“神魔”,但唐三藏玄类到“西天”即印度取经、学习佛法的事,却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在古代,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国人是很少有人远游的,中国一向同外邦异国的联系甚少。然而,具有强烈的苦行意识和舍身精神的佛门信徒却往往是个例外。所以,在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国际文化交往中,虔诚执着的出家人曾经一次一次地充当过先锋和主要角色。据记载,在佛教最盛的魏晋六朝和隋唐时期,即3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的年中,就有名僧侣跋山涉水,戴月披星,冒着生命的危险,历经磨难,不远万里到佛教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其中有不少人就牺牲在了中途。没有坚定的意志、超人的胆量、视死如归和死不旋踵的决心,完成这样的艰辛之旅是不可想象的。

晋代高僧法显,便是这些佛门大士中的一位伟大的前驱者。

法显生于东晋咸康三年(年),卒于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人,另有一说是山西襄垣人。平阳即临汾自无异议,但武阳是何处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晋代时的平阳是北方重镇,也不能排除襄垣归平阳管辖的可能。

据南朝时人慧皎所著《高僧传》云,法显兄弟四人,但他的三个哥哥相继天折。法显幼年时,父母担心这样的灾祸重演,希冀在佛光的护照下使其安然长大。于是,在法显仅三岁时父母就为他请来僧人剃度,使之成为一名寄命佛院的俗家弟子。但法显同佛教的渊源相当深厚。一场大病后,他被佛院收留下来。在每日的晨钟暮鼓声中,年幼的法显慧识早开,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法显十岁时父亲与世长辞。母亲同叔父便劝其回家团聚,但被法显婉言谢绝。不久母亲也去世,了无牵挂的法显更矢志出家,终于在20岁时适入空门,成为一名真正的比丘尼弟子。

当时,正值佛教大兴,僧人激增。在数量日多的僧人中间,有虔诚的宗教信徒,也杂有一些动机不纯的浅薄僧人。有的甚至混迹于佛院,投当*王公所好,进而取宠干预*事。这时,佛教教派之间大乘、小乘的摩擦、攻诘也非常明显,佛门声誉因而大受影响。为了净化佛门,重立一套完整、威严的清规戒律便被提上了日程。法显目睹了佛门极盛之下的种种积弊,为了寻求佛教权威的教规教义,63岁的法显遂毅然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

法显与其同行者,一路上历时六年。法显不畏艰险、历经千辛万苦来的目的是为了求取“真经”,但他在方法求经途中发现,北天竺诸国,都是靠佛师一代一代口传教义,并无完整的经本可供参阅。为此,执著的法显以近于古稀的高龄,毅然选择了从头学习梵语,决心自己进行抄写。于是,他一头扎进寺院,请和尚口授,自己一字一句地笔录佛经。通过无数枯燥的日积月累,克服了许多的磨难,法显终于抄录到了“戒律”和《摩诃僧祗众律》、《萨婆多律抄》偶,《杂阿毗县心经》约偶、《方筹泥经》0偈等六部佛经。这些,都是中原前所未有的大乘、小乘经藏中的基本要籍。

晋安帝义熙四年(年),法显终于了却了求经的夙愿,功德圆满,准备回国。但这时,他惟一的同伴道整却选择了留居印度。这样,法显便开始了只身携经东还的苦难的历程。归国途中,法显又在多摩梨帝国(今印度东部的塔姆卢附近)暂住了两年,主要从事写经和画佛像。次年冬天,他搭商船离开印度前往同样佛教盛行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此又住了两年,抄得《弥沙塞律》藏本、《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杂藏经》四部重要佛教经典。

晋安帝义熙八年(年)秋,飘泊了十余年的法显终于搭乘大商船泛海归国。由于海途风险的巨大,他回国的脚步又迟滞了近一年之久。直到年,法显终于抵达了青州长广郡的牢山(今山东崂山县北)南岸。当时的青州在东晋的控制范围之内,法显到达的消息被喜好佛事的长广郡太守李疑获悉,立即派人将法显接到郡城住了近一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年),法显被庐山东林寺著名的山西籍高僧慧远接至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在这里,法显对带回的佛经进行了系统的翻译和讲述,其中他亲自翻译的佛经就有六部63卷。

法显是第一位留学“天竺”的中国僧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到达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旅行家、翻译家。法显的西行,在开阔我国古代人民的视野、沟通古代中国同西亚各国的文化交流、激励人类不断的探险求知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