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场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看深藏宫中秘而不 [复制链接]

1#

故宫博物院藏有丰富的法器类文物,尤以藏传佛教法器居多,这些文物对于认识和了解清宫廷的物质文化、皇室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意义。

澎湃新闻获悉,12月15日,由故宫博物院和嘉德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妙宝庄严——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是继去年“故宫博物院藏宫廷器座展”之后的再度合作。展览从故宫博物院藏上万件法器文物中精选各门类不同材质、不同工艺的藏传佛教法器一百余件,其中大多是乾隆时期的文物,按功用分类,以“持验法器”、“供养法器”、“礼敬法器”三个单元来进行展示,体现着清代宫廷的高工艺水准。

“妙宝庄严——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展览现场法器主要用于宗教修行、供养、庄严道场等。法器类文物是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这些法器大多深藏宫中,很少展出,因此大众对这个品类也许会感到陌生。宫廷所用法器门类众多,用材广泛,有金、银、铜、铁、玉、瓷、竹、木、骨、象牙、珐琅、琉璃、宝石、珍珠、珊瑚等各种材质,其中不乏珍贵稀有之物,以彰显皇家用器的独特与尊贵。

“妙宝庄严——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展览现场藏在故宫里的藏传佛教建筑及文化十三世纪以来,元、明、清三代王朝都深刻认识到藏传佛教对西藏、內蒙古等边疆治理的重要性,而对其加以重点扶植和充分利用。清朝自入关以来更是注重维护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尤其推崇格鲁派。

乾隆帝尤其信奉格鲁派,他自幼与三世章嘉活佛一起读书学习,受章嘉活佛影响,笃信藏传佛教。他“兴*教以安众蒙古”,以三世章嘉·若必多吉为国师。在章嘉国师的指导下,乾隆时期清宫建立了很多极具特色的佛堂建筑,规范了佛堂內部供奉布局,从而逐步完善藏传佛教法事活动仪轨和法器供奉仪制,最终确定了一套完备而成熟的藏传佛教活动体系。

故宫博物院的雨花阁和梵华楼是宫中最具特色的两座佛堂建筑,雨花阁体现了早期乾隆帝对藏传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理解。雨花阁共有四层,每层供奉着和上述四部相关的铜造像,因为藏传佛教中的一些诸如双身佛造像及其宗教文化中一些可怖的形象与宗教本身的神秘性,也让大众对于目前未开放的雨花阁充满了各种离奇的揣测。

而较晩建造的六品佛楼梵华楼,建筑形制趋于统内部陈设更加完善、系统,反映出他对密宗四部更深层次的理解。梵华楼为清乾隆三十七年建。位于宁寿宫区最北端,供有乾隆三十九年造掐丝珐琅大佛塔6座,造型各异,豪华精美。二层明间供木雕金漆宗喀巴像,其余6间隔为6室,由西向东依次布置为:一室般若品(显宗部),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父续),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母续),四室瑜伽根本品(瑜伽部),五室德行根本品(行部),六室功行根本品(事部)。每室主供密宗、显宗主尊铜像,各9尊,供于北墙长案;东西壁为紫檀木千佛龛,内供尊小铜像。6室供佛合计尊。

梵华楼外部

梵华楼内部乾隆帝是藏传佛教的忠实信徒,关于乾隆帝修习藏传佛教密法的史实,《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有明确记载:有一时期,大皇帝要求秘密听受各种佛法,章嘉国师欣然答允,依照上师的指示,首先简要传授“自我皈依指导”,皇帝很快就弄通了其中要谛。尔后,又教授藏文楷书与草书的写法及正字。密宗修行所用法器:以人骨为质地,绘狰厉图纹

如果要在故宫举办佛事活动,相关的法器就是必不可少的。展览的第一单元主要展示的是修持佛法、举行佛事活动和佛教仪式时所用的法器:包括金刚铃、金刚杵、嘎巴拉碗、嘎巴拉鼓、嘎巴拉念珠、腿骨号、喀章嘎、骷髅棒、金刚橛、钺刀等。

如上文所述,清宫中有许多佛堂大多是乾隆时期建造,其中很多是密宗佛堂,如雨花阁、梵华楼、梵宗楼、养心殿西暖阁佛堂等。展览中所选法器多为密宗修行所用法器,因大多存于库房,已不在原佛堂陈设,其用途和使用场所便难以知悉。据介绍,宫内相关法器严格遵循藏传佛教经典和仪轨而配备和使用,其制作也主要借鉴和承袭西藏法器特点,并结合宫廷技艺,在制作环节上有着严格的规定。

现场有多件体现着藏传佛教“灵骨崇拜”的法器。如下面的这件嵌珍珠金盖银镀金托座内画嘎巴拉碗,碗口沿处嵌镶珍珠金边,碗内以赤红作地,上绘三头(绿、*、赤)六臂大威德金刚像。底座之下,从左至右分别錾有藏、满、蒙古、汉四体御制铭文。乾隆壬子,即乾隆五十七年,清*第二次征讨廓尔喀王国(今尼泊尔),大败之。战后,主持*务的和琳进献“呢玛宁波噶布拉”碗,同时主持藏事的八世济咙呼图克图也进碗感谢朝廷的支持(此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帝大喜,故用赞文以抒发修佛心得。

这件碗和所有的嘎巴拉碗一样以人头盖骨为质地。大部分的嘎巴拉碗内部因为要盛水,一般都是素面,这个碗的内部却有彩绘,是其特殊之处。

嵌珍珠金盖银镀金托座内画嘎巴拉碗

嘎巴拉鼓以两个头盖骨粘合而成的法器“嘎巴拉(Kapala)”亦称“嘎布拉”、“噶布拉”等,梵文音译。它是专供藏传佛教密宗佛事活动之用的一种特殊法器,象征大悲与空性。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会将嘎巴拉碗与嘎巴拉佛珠并称,或直接用“嘎巴拉”指代嘎巴拉佛珠。嘎巴拉作为高僧的舍利,是广大信众膜拜并加以珍视的对象。所谓“舍利”,最初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的骨灰中结成的珠状物。制作嘎巴拉佛珠的原料取材很难。尤其是人的头骨中只有眉心、后脑中心少数几个部分较为厚实的区域可以加工成佛珠,其他部位由于骨片相对较薄而无法取材。一串合格的佛珠往往要从很多头骨上取材才能完成。

腿骨号

铁金刚橛钉在坛场四角标明“结界”,使各种魔障无法侵犯铃与杵,又称金刚铃、金刚杵,是藏传佛教密宗常使用之法器,一般在诵经、修法、作法等法事活动中使用。铃与杵往往组合使用,使用时左手执铃,右手执杵,表示阴阳和合,分别代表智慧与方便,如同母和父一般,二者不离,和合生出无上大乐,成就圆满佛果。摇铃所发之声可激励众生精进并唤起佛、菩萨之警觉。下面的一套铃和杵成对装于特制的连体随形鞔皮盒内,由明代宫廷制造,工艺精湛。铃盒内书满、汉、蒙古、藏四体文白绫签,汉文:“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初六日班禅额尔德尼恭进大利益铃杵”,由此可知,这套铃杵应是乾隆七十大寿时六世班禅敬献的祝寿礼物。这套法器可能是明代制作送往西藏以后,又在乾隆时期被敬献回来。

永乐款铜法铃明

十字金刚杵

青玉金刚杵供养法器:须弥山坛城、五供极尽雕琢举行法事活动、佛教仪式以及修持佛法时要供养诸佛的法器。各类供器用来供养诸佛,使用于不同的场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清代宫廷诸多佛堂内陈设着大量供器,种类丰富,工艺精湛,用材考究,装饰奢华,体现着宫廷特有的审美意趣。最常见的当属五供、七珍(七*宝)、八宝(八吉祥),每处佛堂都有陈设。这些供器作为藏传佛教的特殊象征符号,因其吉祥寓意,逐渐作为一种装饰应用到宗教用品以及世俗生活中,如在建筑、器物、衣物、家具、绘画上,经常能看到很多八吉祥、八瑞物、五妙欲等纹饰。

现场展示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在平时不多见的是须弥山满达。

下面的这件五成金须弥山满达以五成金制成,材质贵重,成色亮丽。满达台面中央高耸的须弥山上置亭台楼阁,须弥山两侧置祥云托起的日和月,红色为日,蓝色为月,周围环立七*宝、八吉祥等;侧面环周嵌各色宝石,饰花纹、梵字、连珠纹、莲瓣纹等。满达侧面设铜镀金环一,可系哈达。此件满达配有五色哈达、紫檀木座、玻璃罩,以此彰显清宫对其极为珍视。

五成金须弥山满达下面这件掐丝珐琅须弥山满达以掐丝珐琅工艺制作,须弥山样式。满达台面中央高耸的须弥山上置亭台楼阁和树木,须弥山两侧置日和月,台面周围环立七宝、八珍、楼阁等;侧面环周饰花卉纹、八吉祥纹、梵字、连珠纹、莲瓣纹等。满达侧面设铜镀金环一,可系哈达。

掐丝珐琅须弥山满达

掐丝珐琅须弥山满达(局部)

五供须弥山坛城,清宫惯称为满达或曼达。须弥山为印度神话中的名山,相传此山甚高,可观看到宇宙边缘。山顶筑有善见城,内住有帝释天;四周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环有七香山、七金山和四大部洲等,山体两侧有日月同辉。藏传佛教认为,日代表胎藏界之理,月代表金刚界之智。佛教以此比喻佛法至高无上,其理、智如日月光辉可遍覆宇宙。五供又称五具足,为佛前庄严之物,由一香炉、二烛台、二花瓶组成。佛教认为,以炉燃香既可驱除恶臭而断烦恼,又可提神醒脑而增益,拈香还可以祈福。所以清宫中每个佛堂都陈设香炉,作为五供之一的香炉存量很多,材质丰富,制作精美。除了大量成组的五供,香炉还可以单独使用,所以佛堂内也经常单独陈设香炉,故宫博物院现保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单体香炉。

五供

五供烛台的使用源于印度佛前献灯明之举,它既是寺内照明之用具,也是礼佛供案上的一种供器。佛教认为,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护大功德;又因灯明可破暗为明,故佛教也常将灯明比喻佛法与智慧,喻以智慧照破愚痴。烛台通常成对出现,形制相对单一。花供养也源于印度佛教仪式,原以散花盛于盘中供养,后逐渐演变为剪枝插于瓶中供佛。也有以纸、木、绢等做成莲花、荷叶等,染色涂金,插在瓶中供于佛前,通称常花。佛前供花是显、密教修法时重要的供养物之一。佛教认为,供养之花卉,不仅可散发出花香,还可装饰环境,使视者产生喜悦之情。佛前供养花卉者,可获无量功德。花瓶亦经常成对出现,通常和香炉、烛台并排成组陈设,香炉居中,烛台置于香炉左右两侧,花瓶置于最外两侧。

五供现场也展出多件佛像,均较有代表性。

铜莲花形无量寿佛曼陀罗

铜镀金嵌宝石密集金刚礼敬法器:深藏宫中的佛塔、法体礼敬法器主要指用于礼佛敬佛、祈请护佑类的法器。清宫佛堂中经常供奉以及在法事活动中常用的哈达、法衣、法冠、佛钵、海螺、玛尼轮、嘎乌盒等,均属礼敬祈愿类法器。其中哈达、玛尼轮、嘎乌盒等礼敬祈愿之物,在西藏随处可见。

在清宫中,佛钵和海螺数量较多,加工精美,很受乾隆帝的青睐。随着佛教的发展,这两种法器的象征意义渐趋复杂,涵义日益丰富,用途亦现多样化,既可以作为佛教仪式中使用的持验法器,也可以作为祈祷护佑之祈愿法器。

乾隆款镶银镀金口嵌宝石雕七佛砗磲海螺现场的一件乾隆款铁鋄金錾龙纹钵很重要,钵为僧人所用的食具,持钵行乞称为“托钵”,后发展为佛前供器。一般高僧圆寂之前,会把自己用的袈裟和钵传给得到自己真传的弟子。这件钵圆底,鼓腹,敛口,通体以镂空工艺透雕龙纹、八宝纹和缠枝莲纹,内衬红色织金缎。钵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章形款。附描金鞔皮盒,盒内有书写满、汉、蒙古、藏四体字的白绫签,汉文为:“新造凿錾龙钵盂。”此钵原存颐和轩。

乾隆御题雕七佛棕竹钵

乾隆御题雕七佛棕竹钵

乾隆御题雕七佛棕竹钵璎珞法衣是藏传佛教高僧在重大法事活动时所穿用的服饰。此件法衣白色素缎地绣图案,表层缀饰象牙璎珞,分为裙、袖、云肩、饰物四部分。《清宫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员外郎四德、五德将苏州织造舒文送到:……五色缎绣面象牙缨络衣五分,计二十五件……持进,交太监厄勒里呈览。奉旨:……缨络衣五分内各添虎皮一件象皮一件……钦此。”由此可知,这件璎珞衣系由苏州织造负责制作的。

璎珞法衣现场有多件佛塔,下面的这件乾隆款铜镀金嵌松石佛塔为藏式塔,铜镀金材质,体型较大,装饰华丽,工艺精湛,极具宫廷特色,堪称精品。此塔为四方委角须弥形塔座,塔座较高;塔身为覆钵形,正面中央开一欢门形佛龛,内置铜镀金无量寿佛像一尊;上层为十三层相轮,代表佛界之十三天,上承宝盖,其上装饰日、月宝顶,象征佛教之胎藏界和金刚界,其下环周坠以珊瑚、珍珠等串成的璎珞。塔装饰大量大大小小的绿松石,座正中镶嵌的松石最大,松石上书“大清乾隆年造”两竖行楷书款识。

乾隆款铜镀金嵌松石佛塔

乾隆款铜镀金嵌松石佛塔展览时间为年12月16日至年3月14日,每周一闭馆,单人票:80元/人双人票:元/张。(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