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布袋和尚契此佛偈敬析榆木斋 [复制链接]

1#

布袋和尚契此《佛偈》敬析

枯木

《佛偈》

契此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布袋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四明(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五代时后梁高僧,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常在雪窦寺弘法,据传后梁贞明三年(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岳林寺。临终述谢世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从此契此即为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广为流传。

南宋梁楷《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是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高僧大德,其真性最本然。《宋高僧传》最早记载契此生平,说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大意是身宽体胖,大腹便便,眉毛微蹙,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众人皆奇。常常用杖负布袋进入街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

南宋法常《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幽默风趣,与人为善,一团和气,乐观包容,因而深受人们的崇敬和喜爱,民间流传多则关于布袋和尚的故事。布袋和尚圆寂后,后来许多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有大肚弥勒佛的造像,就是依据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从佛法上也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人们要学会包容,最常见的弥勒佛殿对联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南宋梁楷布袋和尚图

布袋和尚流传给世人的佛偈和佛歌不少,富含哲理,饱蕴禅机,很多都是劝诫世人,比如最知名的《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该诗通俗明了,采用双关手法,把高深的哲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意境深远,因而广为流传。

明戴进达摩像

佛偈是佛教徒常用的颂扬佛法的名言警句,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据说最早为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他留给佛徒有一首佛偈《谶》:“捧物何曾捧,言勤又不勤。唯书四句偈,将对瑞田人。”,谶中预示六祖慧能和神秀,算是记载较早的佛偈。

佛偈一般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便于弘扬佛法,度化世人,许多高僧大德都有著名的佛偈传世,本文所选的佛偈,是布袋和尚众多佛偈之一,其目的是劝诫世人知足常乐,心无挂碍,自然征得无上智慧。

14世紀日本佛像《布袋和尚立像》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人生在世,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按照佛家说法“七情”为喜、怒、忧、惧、爱、憎、欲,按照儒家则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则为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人之有情,自然产生喜爱厌恶是非等,然而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避免的。

十六世纪狩野元信绘布袋和尚

“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这句另有版本作“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大意内容相同,都是劝解世人,放宽心情,能忍受羞辱,免生嗔念。所谓的“心地”,在佛家认为是思想意念等,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因而布袋和尚劝解世人,要心胸开阔,忍辱才能精进,放开心田,任他外物滋扰,我毫不动心,自然无法侵扰。

日本狩野洞白爱信绘-布袋和尚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能遇上人生知己是人生一大幸事,然而也需要缘分,纵然遇上冤家对头也要忍让和睦相处。这里其实讲了一个佛家因果,知己和冤家都是相对的,是修行的机缘。

年江户时代佛画风外慧薰绘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六菠萝”即六波罗蜜(波罗蜜为梵语音译,意为渡彼岸),即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心无挂碍,自然可以征得无上智慧,到达彼岸。

室町时代绘画纸本设色秋月等观绘

这首偈子,布袋和尚讲解了常人如何修持,那就是忍辱精进,心无挂碍,与人和睦相处,这样放下心情,笑口常开,自然可以得道成佛。正如宋代文学家岳飞之孙岳珂的《布袋和尚颂》:“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重要的是放下。

齐白石绘布袋和尚

佛经高深,佛偈明了,道理其实都很简单,然而真正在修行中很难,正所谓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和每个人自身的修养有莫大的关系,真正的放下,很难做到,然而这也许是人们要修习佛法的缘故吧。

李可染绘布袋和尚

以上就是笔者对布袋和尚佛偈的一点理解,只代表自己的看法,分享给诸位,敬希批评指正。

/5/19榆木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