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镇国寺14尊佛像全是真人,都是高 [复制链接]

1#

众所周知,佛教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而不像道教一样,是本土生长的。据史书记载,汉代白马寺的修建,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佛教虽然是外来的,但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早已经有了深厚的根基。

佛教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南少林、北少林等诸多流派,更出现了数不清的得道高僧,除此之外,全国各地,为佛教修建的寺庙、庙堂等数也数不清,与佛教相关的文学著作、佛家典籍、佛家圣物也有不少流传至今。今天要提到的,就是一所“真实”的寺庙。

“最真实”的寺庙缘何得此称号

相较于本土生长的道教与同样外传进来的伊斯兰教而言,佛教向往来世能够获得幸福,今生要多行善积德,给人以巨大的安慰,因此人们对于佛教有着很大的信任。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分布着佛寺,供人们烧香拜佛,而最真实的一所寺庙指的是位于山西的镇国寺,为什么说这所寺庙真实呢,因为在这所寺庙当中有十四座佛像,而这十四座佛像都是由高僧的肉身制作而成的,也就是佛经上面记载的肉身舍利。

在佛经上明确地记载着,舍利子是高僧圆寂之后而形成的,通常会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身、另外一种是碎身。碎身指的就是高僧圆寂之后其部分骨头形成的舍利;而全身舍利简单去理解也就是得道高僧圆寂之后全身都化作舍利。

这样也就很好理解的,镇国寺的这十四座佛像都是全身舍利,是得道高僧圆寂之后形成的。而一座全身舍利的形成并不容易。众所周知,得道高僧常年打坐修炼,可以很长的时间保持不动,但他们毕竟也是肉体凡胎,也需要吃饭喝水休息,也需要解决生活需要。因此,想要真正形成一座肉身的全身舍利,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形成。

简单的来说,高僧在活着的时候,就会开始为自己成为一座肉身舍利做准备,首先,对于他们圆寂之后保持的姿势,他们每天都要长期地保持下去,有的人就是保持打坐的姿势,也有人选择其他的念经、敲木鱼等姿势,但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长时间地保持。

其次,在准备成为全身舍利之后,得道高僧们就开始减少自己所吃的食物了,并且相较于普通的人们所吃的鸡鸭鱼肉等,得道高僧们绝不会碰一下,毕竟高僧都是不杀生的;除此之外,就连普通僧人们所吃的斋饭、素菜等高僧们也逐渐不吃,而是选择一些野果、或者可以用来果腹的中药材等,渴了的话也会喝一些,不会喝井水,而是选择无根之水。

最后,当身体中的杂质已经被排除干净之后,这些得道高僧就连圣水都不会喝了,野果、中药材等也放在一边,慢慢地等待直到失去呼吸,这样一座全身舍利也就形成了,最终也就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了肉身所制作的佛像。

这种全身舍利,也就是肉身佛像,可以看到它形成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而且需要这些得道高僧们有非常高的意志力和坚持,才能形成,可以说,一座肉身佛像的形成是非常困难的,而在山西的镇国寺,这样的佛像足有十四尊。

镇国寺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尽管寺庙已经经历了多次的修葺、改造,寺庙的格局、布置都有所变化,但这些肉身佛像依旧被端正地摆放在寺庙中心的大堂之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奉佛教的信徒们的香火。朝代历次变迁,改朝换代早已不复当年,但寺庙中的佛像依旧屹立不倒,相信也是真的有佛光庇护的。

全身舍利佛光四射

对于佛教而言,尽管是外来宗教,但发展得并不比本土宗教差,我国的四大名著当中的《西游记》中前往西天取经就是为了从佛教的发源地取得真经普渡众生,唐三藏本人就是一位得道高僧,而且四处弘扬佛法,还是贞观皇帝的御弟,可以说地位是非常高了。不仅如此,在金庸的小说之中,也有很多得道高僧,例如南帝出家后法号一灯,也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当然,高僧也不仅仅是存在于小说之中,在中国有一座非常著名的肉身舍利,也就是无暇禅师,无暇禅师名字寓意洁白无瑕,而无暇禅师正是人如其名,佛光普照、纯洁无暇。

无暇禅师生前曾经游历过五台山、峨眉山、庐山等佛光普照之地,在遍览名山大川之后,定居到九华山上的东崖峰,无暇禅师生活清贫,就连修炼也只是一座茅草屋,平日里他以山间的野果果腹,以山泉水解渴,多年以来修身养性,修养了一副纯洁无瑕的肉身舍利。

无暇禅师十分长寿,享年一百二十四岁,无暇禅师圆寂之后,他的尸身被他的徒弟封存到一口大缸之中保存。而这口大缸经常佛光四射,充满异香。之后,无暇禅师的肉身舍利便被供奉在九华山上,受人间信徒香火。

佛光普照普渡众生

无论是镇国寺当中的十四座肉身佛像,还是无暇禅师在九华山的佛像,经常会发生佛光普照的情况,这对于常年在寺庙当中洒扫、修炼的僧人们来说,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对于许多千里迢迢去到佛寺当中寻求善缘的信众、信徒们而言,佛光普照寓意光明美好,都认为这是有佛祖保佑,希望能够得到佛祖的庇佑。

在现代人们的眼中,自然是不信*神的,但是在广大的信奉佛教的信徒们眼中,佛光是真实存在的,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好和光明,为人世间带来善缘。其实*神之说向来信则有不信则无,古语云心诚则灵。

蜀汉刘备曾在他的遗诏当中写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导他的孩子要做人正直,坦坦荡荡,不能做坏事,要做好事。其实对于善恶都在人们心中,人们对于佛教的敬畏也保留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佛法能使人静心,佛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人们而言,佛教现如今更像是一种精神依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